檳榔

《中國藥典》

【拼音名】 Bīnɡ Lɑnɡ

【英文名】 SEMEN ARECAE

【別名】榔玉、賓門、青仔、國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

【來源】本品為棕櫚科植物檳榔 Areca catechu L. 的乾燥成熟種子。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實,用水煮後,乾燥,除去果皮,取出種子,乾燥。

【性狀】本品呈扁球形或圓錐形,高1.5~3.5cm,底部直徑1.5~3cm。表面淡黃棕色或淡紅棕色,具稍凹下的網狀溝紋,底部中心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1明顯疤痕狀種臍。質堅硬,不易破碎,斷面可見棕色種皮與白色胚乳相間的大理石樣花紋。氣微,味澀、微苦。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種皮組織分內、外層,外層為數列切向延長的扁平石細胞,內含紅棕色物,石細胞形狀、大小不一,常有細胞間隙;內層為數列薄壁細胞,含棕紅色物,並散有少數維管束。外胚乳較狹窄,種皮內層與外胚乳常插入內胚乳中,形成錯入組織;內胚乳細胞白色,多角形,壁厚,紋孔大,含油滴及糊粉粒。

(2) 取本品粉末8g,加濃氨試液4ml,加氯仿5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殘渣用氯仿10ml洗滌1次,合併氯仿液,置於分液漏斗中,加稀鹽酸5ml 及水20ml,振搖,分取酸水層,用氯仿10ml洗滌1次,棄去氯仿液,加濃氨試液調節pH值約9,用氯仿振搖提取2 次,每次10ml,合併氯仿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 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檳榔對照藥材,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環己烷-醋酸乙酯-濃氨試液(7.5:7.5:0.2)為展開劑,置氨蒸氣預飽和的展開缸內,展開,取出,熱風吹乾,噴以稀碘化鉍鉀試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橘紅色斑點。

【炮製】

檳榔:除去雜質,浸泡,潤透,切薄片,陰乾。

炒檳榔:取檳榔片,照清炒法(附錄Ⅱ D)炒至微黃色。

【性味】苦、辛,溫。

【歸經】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殺蟲消積,降氣,行水,截瘧。用於絛蟲、蛔蟲、薑片蟲病,蟲積腹痛,積滯瀉痢,裡急後重,水腫腳氣,瘧疾。

【用法用量】 3~9g;驅絛蟲、薑片蟲30~60g。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摘錄】《中國藥典》

檳榔 《*辭典》

【出處】李當之《藥錄》

【拼音名】 Bīnɡ Lɑnɡ

【別名】仁頻(《上林賦》),賓門(李當之《藥錄》),賓門藥餞(《南方草木狀》),白檳榔(《藥性論》),橄欖子(《食療本草》),檳榔仁(《外台》),洗瘴丹(侯寧極《藥譜》),大腹子(《嶺表錄異》),大腹檳榔(《本草圖經》),檳榔子(《綱目》),馬金南(《花鏡》),青仔(《中國樹木分類學》),檳榔玉、榔玉(《中藥志》)。

【來源】為棕櫚科植物檳榔的種子。冬、春果實成熟時采收。摘下果實,將果皮剝下,取其種子,曬乾。

【原形態】喬木,高10~18米,不分枝,葉脫落後形成明顯的環紋。葉在頂端叢生;羽狀復葉,長1.3~2米,光滑,葉軸3稜形,小葉披針狀線形或線形,長30~70厘米,寬2.5~6厘米,基部較狹,先端小葉癒合,有不規則分裂。花序著生於最下一葉的葉基部,有佛焰苞狀大苞片,長倒卵形,長達40厘米,光滑,花序多分枝;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小,多數,無柄,緊貼分枝上部,通常單生,很少對生,花萼3,厚而細小,花瓣3,卵狀長圓形,長5~6毫米,雄蕊6,花絲短小,花藥基著,退化雌蕊3,絲狀;雌花較大而少,無柄,著生於花序軸或分枝基部,花萼3,長圓狀卵形,長12~15毫米。堅果卵圓形或長圓形,長5~6厘米,花萼和花瓣宿存,熟時紅色。每年二次開花,花期3~8月,冬花不結果。果期12月至翌年2月。

【生境分佈】分佈廣西、雲南、福建、台灣、廣東等地。主產廣東、雲南、台灣、廣西、福建。國外以印度尼西亞、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等地產量最多。

【性狀】乾燥種子呈圓錐形或扁圓球形,高1.5~3厘米,基部直徑2~3厘米,表面淡黃棕色或黃棕色,粗糙,有顏色較淺的網形凹紋,並偶有銀色斑片狀的內果皮附著。基部中央有圓形凹陷的珠孔,其旁有淡色的疤痕狀的種臍。質堅實,縱剖面可見外緣的棕色種皮向內褶入,與乳白色的胚乳交錯,形成大理石樣花紋。基部珠孔內側有小形的胚,常呈棕色,乾枯皺縮不顯。氣無,味澀而微苦。以果大體重、堅實、不破裂者為佳。

【化學成份】

檳榔含生物鹼0.3~0.6%,縮合鞣質15%,脂肪14%及檳榔紅色素。生物鹼主為檳榔鹼,含量0.1~0.5%;其餘有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次鹼、去甲基檳榔鹼、檳榔副鹼、高檳榔鹼等。生檳榔含生物鹼量比製品為高。

檳榔內胚乳含兒茶精、花白素及其聚合物。

檳榔含脂肪油14%,檳榔油的組成脂肪酸為:月桂酸19.5%,肉豆蔻酸46.2%,棕櫚酸12.7%:,硬脂酸1.6%,癸酸0.3%,油酸6.2%,亞油酸5.4%,十二碳烯酸0.3%,十四碳烯酸7.2%。檳榔所含自由氨基酸中脯氨酸超過15%,酪氨酸、苯丙氨酸和精氨酸超過10%,檳榔成熟則非蛋白氮含量減少。

【藥理作用】

1驅蟲作用

檳榔鹼是有效的驅蟲成分。對豬肉絛蟲有較強的癱瘓作用,使全蟲各部都癱瘓,對牛肉絛蟲則僅能使頭部和未成熟節片完全癱瘓,而對中段和後段的孕卵節片則影響不大。體外試驗對鼠蟯蟲也有麻痺作用。檳榔鹼對蛔蟲也可使之中毒而對鉤蟲則無影響。檳榔與雄黃、肉桂、阿魏混合的煎劑給小鼠灌服,對血吸蟲的感染有一定的預防效果,但與萱草根、黃連及廣木香一起用於治療小鼠血吸蟲病則無效。

2抗真菌、病毒作用

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煎劑和水浸劑對流感病毒甲型某些株有一定的抑製作用,抗病毒作用可能與其中所含鞣質有關。

3對膽鹼受體的作用

檳榔鹼的作用與毛果芸香鹼相似,可興奮M-膽鹼受體引起腺體分泌增加,特別是唾液分泌增加,滴眼時可使瞳孔縮小,另外可增加腸蠕動、收縮支氣管、減慢心率,並可引起血管擴張,血壓下降,兔應用後引起冠狀動脈收縮。1%溶液用於青光眼可降低眼壓,但作用持續較短,且對角膜有明顯的刺激性。由於增加暢蠕動,促使被麻痺的絛蟲排出。也能興奮N-膽鹼受體,表現為興奮骨骼肌、神經節及頸動脈體等。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擬膽鹼作用,貓靜脈注射小量檳榔鹼可引起皮層驚醒反應,阿托品司減少或阻斷這一作用。

4其他作用

小鼠皮下注射檳榔鹼可抑制其一般活動,對氯丙秦引起活動減少及記憶力損害則可改善。已證明檳榔中含有對人的致癌質。平時嚼食檳榔者有味覺減退,食慾增進,牙齒易動搖,腹瀉少,咽痛者也少並可治腹痛,可能是由於其中含有大量鞣質之故。此外食檳榔者腸寄生蟲少,口渴的感覺少,可能與檳榔鹼的作用有關。

【毒性】過量檳榔鹼引起流涎、嘔吐、利尿、昏睡及驚厥。如系內服引起者可用過錳酸鉀溶液洗胃,並注射阿托品。

【炮製】

檳榔:揀去雜質,以清水浸泡,按氣溫情況換水,至泡透為止,撈起,切片,晾乾。或取揀淨的檳榔打碎如豆粒大,亦可。炒檳榔:取檳榔片置鍋中,文火炒至微微變色,取出,放涼。焦檳榔:用武火把檳榔片炒至焦黃色時,噴灑清水,取出,放涼。

1《雷公炮炙論》:"欲使檳榔,先以刀刮去底,細切,勿經火,恐無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2《本草述》:"檳榔急治生用,經火則無力。緩治略炒或醋煮過。"

【性味】

苦辛,溫。

1《別錄》:"味辛,溫,無毒。"

2《綱目》:"苦辛,溫,澀,無毒。"

【歸經】

入脾、胃、大腸經。

1《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胃、大腸二經。"

2《本草匯言》:"入手太陰、陽明,足陽明經。"

3《本草新編》:"入脾、胃,大腸、肺四經。"

4《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少陰心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能主治】

殺蟲,破積,下氣,行水。治蟲積、食滯,脘腹脹痛,瀉痢後重,瘧疾,水腫,腳氣,痰癖,癥結。

1《別錄》:"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殺三蟲,療寸白。"

2《藥性論》:"宣利五臟六腑壅滯,破堅滿氣,下水腫。治心痛,風血積聚。"

3《唐本草》:"主腹脹,生搗末服,利水谷。敷瘡,生肌肉止痛。燒為灰,主口吻白瘡。"

4《腳氣論》:"治腳氣壅毒,水氣浮腫。"

5《海藥本草》:"主奔豚諸氣,五膈氣,風冷氣,宿食不消。"

6《日華子本草》:"除一切風,下一切氣,通關節,利九竅,補五勞七傷,健脾調中,除煩,破癥結,下五膈氣。"

7《醫學啟原》:"治後重。"

8王好古:"治衝脈為病,氣逆裡急。"

9《綱目》:"治瀉痢後重,心腹諸痛,大小便氣秘,痰氣喘急。療諸瘧,御瘴癘。"

十《本草通玄》:"止瘧療疝。"

⑾《隨息居飲食譜》:"宣滯破堅,定痛和中,通腸逐水,制肥甘之毒。且能堅齒,解口氣。"

⑿《現代實用中藥》:"驅除薑片蟲、絛蟲,兼有健胃、收斂及瀉下作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如單味驅蟲,可用至2~3兩);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凋敷。

【注意】

氣虛下陷慎服。

1《食療本草》:"多食發熱。"

2《本草經疏》:"病屬氣虛者忌之。脾胃虛,雖有積滯者不宜用;心腹痛無留結及非蟲攻咬者不宜用;症非山嵐瘴氣者不宜用。凡病屬陰陽兩虛、中氣不足,而非腸胃壅滯、宿食脹滿者,悉在所忌。"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