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薇--《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Wēi
【英文名】 RADIX CYNANCHI ATRATI
【別名】白馬尾
【來源】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洗淨,乾燥。
【性狀】本品根莖粗短,有結節,多彎曲。上面有圓形的莖痕,下面及兩側簇生多數細長的根,根長10~25cm,直徑0.1~0.2cm。表面棕黃色。質脆,易折斷,斷面皮部黃白色,木部黃色。氣微,味微苦。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段、乾燥。
【性味】苦、鹹,寒。
【歸經】歸胃、肝、腎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於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
【用法用量】 4.5~9g。
【摘錄】《中國藥典》
白薇--《辭典》
【出處】《本經》
【拼音名】 Bai Wēi
【別名】葞、春草(《爾雅,),芒草(《爾雅》郭璞注),白微(《本草經集注》),白幕、薇草、骨美(《別錄》),龍膽白薇(《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為蘿蘑科植物直立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早春、晚秋均可采收。以秋季采收為佳。採掘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曬乾。
【原形態】
1直立白薇,又名:三百根、牛角膽草、苦膽草、羊奶子、山煙、百蕩草、老龍角、羊角細辛、上天梯、大向砂、九根角、節節空、大百砂、雙角果、婆婆針線包、底線補、山老瓜瓢。
多年生草本,高40~70厘米,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莖直立,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至廣卵形,長約5~10厘米,寬約2.5~7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上面綠色,被短柔毛,老時漸脫落,下面淡綠色。密被灰白色絨毛;葉脈在下面稍隆起。傘形花序腋生,小花梗短,下垂,密被細柔毛;花黑紫色,直徑約1~1.5厘米;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側密被細柔毛;花冠5深裂,裂片卵狀長圓形,先端鈍,外側疏生黃褐色細柔毛;副花冠5裂,裂片橢圓形,上部圍繞於蕊柱頂端,與蕊柱幾等長,下部與花絲基部相連;雄蕊5,上部與雌蕊合成蕊柱;雌蕊由2心皮組成,兩心皮略連合,子房上位,花柱四周有短柔毛,柱頭位於蕊柱下。蓇葖果角狀,紡錘形,長5~8厘米,寬約1.5厘米。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先端有白色長綿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生長於山坡或樹林邊緣。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2蔓生白薇,又名:白花牛皮消。
形態與直立白薇相似,惟莖上部為蔓生,被短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花較小,直徑約1厘米,初開時黃綠色,後漸變為黑紫色。生於山地。分佈遼寧、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等地。
【生境分佈】主產山東、遼寧、安徽。此外,湖北、江蘇、浙江、福建、甘肅、河北、陝西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根莖類圓柱形,略橫向彎曲,呈結節狀,長約1.5~6厘米,直徑約0.5~2厘米;表面灰棕色至棕色;質堅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類白色。根呈細長圓柱狀,有時彎曲或捲曲,叢生於根莖上,形如馬尾,長約10~20厘米,直徑約1~2.5毫米,表面黃棕色,有細縱皺。質脆,易折斷,折斷時有粉飛出。斷面略平坦,類白色至淺黃棕色,皮部發達,木部很小,僅佔直徑的1/3。氣微弱,味苦。以根色黃棕、粗壯、條勻、斷面白色實心者為佳。
【化學成份】直立白薇根含白薇素、揮發油、強心甙。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莖苗,洗淨,稍浸,潤透,切段,曬乾。
1《雷公飽炙論》:"凡採得白薇後,用糯米泔汁浸一宿,至明取出,去髭了,於槐砧上細銼,蒸,從巳至申,出用。"
2《綱目》:"酒洗用。"
【性味】
苦鹹,寒。
1《本經》:"味苦,平。"
2《別錄》:"鹹,大寒,無毒。"
3《本草匯言》:"味苦鹹,氣溫,無毒。"
4《本草備要》:"苦鹹,寒。"
【歸經】
入肺、胃、腎經。
1《綱目》:"陽明經。"
2《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腎二經。"
3《本草新編》:"入心、脾二經。"
【功能主治】
清熱,涼血。治陰虛內熱,風溫灼熱多眠,肺熱咳血,溫瘧,癉瘧,產後虛煩血厥,熱淋,血淋,風濕痛,瘰疬。
1《本經》:"主暴中風,身熱肢滿,忽忽不知人,狂惑邪氣,寒熱酸疼,溫瘧洗洗,發作有時。"
2《別錄》:"療傷中淋露。下水氣,利陰氣,益精,久服利人。"
3陶弘景:"療驚邪,風狂,庢病。"
4《綱目》:"治風溫灼熱多眠,及熱淋,遺尿,金瘡出血。"
5《本草述》:"主治患痰虛煩。"
6《要藥分劑》:"清虛火,除血熱。"
7《現代實用中藥》:"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亦澀,肺熱咳嗽等證。"
8《民間常用草藥彙編》:"清肺熱。治吐血及老年咳嗽。"
9《南方主要有毒植物》:"治腎炎、肺結核、尿路感染、水腫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注意】
1《本草經集注》:"惡黃芪、大黃、大戟、乾薑、干漆、大棗、山茱萸。"
2《本草經疏》:"凡傷寒及天行熱病,或汗多亡陽過甚,或內虛不思食,食亦不消,或下後內虛,腹中覺冷,或因下過甚,洩瀉不止,皆不可服。"
3《本草從新》:"血熱相宜,血虛則忌。"
【附方】
1治體虛低燒,夜眠出汗:白薇、地骨皮各四錢,水煎服。(《河北中藥手冊》)
2治肺結核潮熱:白薇三錢,葎草果實三錢,地骨皮四錢,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3治尿道感染:白薇五錢,車前草一兩,水煎服。(南京《常用中草藥》)
4治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金匱要略》竹皮大丸)
5治郁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又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白薇一兩,當歸一兩,人參半兩。上為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全生指迷方》白薇湯)
6治婦人遺尿,不知出時:白薇、芍葯各一兩。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7治火眼:白薇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誌》)
8治肺實鼻塞,不知香臭:百部二兩,款冬花、貝母(去心)、白薇各一兩。上為散,每服一錢,米飲調下。(《普濟方》)
9治金瘡血不止:白薇末貼之。(《儒門事親》)
十治瘰疬:鮮白薇、鮮天冬各等分,搗絨敷患處。(《貴州草藥》)
⑾治風濕關節痛:白薇、臭山羊、大鵝兒腸根各五錢,泡酒服。(《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白薇--《中華本草》
【出處】
出自1.《本經》。
2.《本草圖經》:白薇,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三月采根,陰乾用,今雲八月采。
3.《本草乘雅半偈》:根似牛膝而細,長尺許,色黃微白,芳香襲人者,白薇也;色白微黃,折之易斷者,白前也。
4.《增訂偽藥條辨》:白薇,產山東者,根皮赤黃色,內白黃色,形類牛膝,實心,頭下有細鬚根,短而
【拼音名】 Bai Wēi
【英文名】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Root of Blackend Swallowwort, Root of Versicolorous Swallowwort
【別名】葞、春草、芒草、白微、白幕、薇草、骨美、白龍鬚、龍膽白薇、山煙根子、拉瓜瓢、白馬薇、巴子根、金金甲根、老君須、老虎瓢根、婆婆針線包、東白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蘿藦科植物白薇或蔓生白薇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ynanchum atratum Bunge [Vincetoxi-cum atratum(Bunge) Morr. Et Decne.]2.Cynanchum uersicolor Bunge[Vincetoxicum versicolor Decne.]
采收和儲藏:栽種2-3年後,在早春、晚秋,挖取根部,洗淨,曬乾。
【原形態】
1.白微又名:直立白薇。多年生草本,高40-70cm。植物體具白色乳汁。根莖短,簇生多數細長的條狀根,根長達20cm以上,直徑2-3mm,外皮土黃色。莖直立,綠色,圓柱形,通常不分枝,密被灰白色短柔毛。葉對生;具短柄;葉片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約5-10cm,寬約3-7cm,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全緣,兩面均被白色絨毛,尤以葉背及脈上為密;側脈6-7對。花多數,在莖梢葉腋密集成傘形聚傘花序;無總花梗,花深紫色,直徑約10mm;花萼綠色,5深外面有絨毛,內面基部有小腺體5個。花冠幅狀,5深裂,外面有短柔毛,並具緣毛;副花冠5裂,裂片盾狀圓形,與合蕊柱等長;花藥先端具一圓形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長圓狀膨大;柱頭扁平。蓇葖果單生,長5-9cm,直徑5-15mm,先端漸尖,基部鈍形,中間膨大。種子多數,卵圓形,有狹翼,長約4mm;種毛白色,長約3cm。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蔓生白薇,與白薇相似,區別在於植物體不具白色乳汁,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葉質地較薄。花小,初黃綠色,後漸變為紫色,花冠裂片內面被柔毛。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山坡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