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檀

白檀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Bai Tan

【別名】野蕎面根、大攆藥、地胡椒、烏子樹

【來源】山礬科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 (Thunb.) Miq.,以全株入藥。

【生境分佈】東北、華北、華東、台灣、雲南。

【性味】苦、澀,微寒。

【功能主治】消炎軟堅,調氣。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疝氣,腸癰,胃癌,瘡癤。

【用法用量】 3~8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白檀根 《*辭典》

【出處】《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拼音名】 Bai Tan Gēn

【別名】砒霜子、蛤蟆涎(《浙江中藥資源名錄》)。

【來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喬木。嫩枝和葉背通常疏生白色毛。葉紙質,卵狀橢圓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長3~9厘米,寬2~3.5厘米,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通常闊楔形,邊緣具內曲尖銳鋸齒;葉柄長約4~5毫米。花白色,稍有芳香,成頂生或腋生的圓錐花序。萼外無苞;萼片5,有睫毛;花瓣長圓狀橢圓形,長約5毫米;雄蕊約25枚,長短不一,有較花瓣稍短或梢長的;花柱約與雄蕊等長,柱頭不分裂。核果斜卵狀球形,藍黑色,長約6毫米,頂端5萼齒宿存。花期5月。果熱期7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地林間。分佈於華北、華中及華南各地。

【功能主治】《浙江中藥資源名錄》:"散風解毒,並治腹內瘤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

【摘錄】《*辭典》

白檀 《中華本草》

【拼音名】 Bai Tan

【別名】砒霜子、蛤蟆涎、白花茶、牛筋葉、檀花青

【來源】

藥材基源:為山礬科植物白檀的根、葉、花或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 Miq·〔Prunus paniculata Thunb.」

采收和儲藏:根,鎩⒍就諶。灰叮骸⑾募靜燒換ā⒅腫櫻?~7月花果期采收,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嫩枝有灰白色柔毛,老枝無毛。葉互生;葉柄長3-5mm;葉片膜質或薄紙質,闊倒卵形、橢圓狀倒卵形或卵形,長3-11cm,寬2-4cm,朱端急尖或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邊緣有細尖鋸齒,葉面無毛或有乘毛,葉背通常有柔毛或僅脈上有柔毛;中脈在葉面凹下,側脈在葉面平坦或微凸起,每邊4-8條。圓錐花序長5-8cm,通常有柔毛;苞片通常條形,有褐色腺點,早落;花萼長2-3mm,萼筒褐色,無毛或有疏柔毛,裂片半圓形或卵形,稍長於萼筒,淡黃色,有縱脈紋,邊緣有毛;花冠白色,長4-5mm,5深裂幾達基部;雄蕊40-60;子房2室,花盤具5個凸起的腺點。核果熟時藍色,卵狀球形,稍扁斜,長5-8mm,先端宿萼裂片直立。花期5月,果熟期7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760-2500m的山坡、路邊、疏林或密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長江以南各地及台灣。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濕,好光,要求肥沃土壤。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於7月采收果實,去掉果肉,種子常用沙藏層積90d以上,春播。

【性味】苦;性微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調氣散結;祛風止癢。主治乳腺炎;淋巴腺炎;腸癰;瘡癤;疝氣;蕁麻疹;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24g,單用根可至30-45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