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鮮皮--《中國藥典》
【拼音名】 Bai Xiān Pi
【英文名】 CORTEX DICTAMNI
【別名】白蘚皮、八股牛、山牡丹、羊鮮草
【來源】本品為芸香科植物白鮮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的乾燥根皮。春、秋二季採挖根部,除去泥沙及粗皮,剝取根皮,乾燥。
【性狀】本品呈捲筒狀,長5~15cm,直徑1~2cm,厚0。2~0。5cm。外表面灰白色或淡灰黃色,具細縱皺紋及細根痕,常有突起的顆粒狀小點;內表面類白色,有細縱紋。質脆,折斷時有粉塵飛揚,斷面不平坦,略呈層片狀,剝去外層,迎光可見閃爍的小亮點。有羊膻氣,味微苦。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10餘列細胞。皮層狹窄,纖維多單個散在,黃色,直徑25~ 100μm,壁厚,層紋明顯。韌皮部寬廣,射線寬 1~3 列細胞;纖維單個散在。薄壁組織中有多數草酸鈣簇晶,直徑 5~30μm。
(2) 取本品1g,粉碎,加氯仿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白鮮皮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正已烷-醋酸乙酯(3: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碘蒸氣中熏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洗淨,稍潤,切厚片,乾燥。
【性味】苦,寒。
【歸經】歸脾、胃、膀胱經。
【功能主治】 清熱燥濕,祛風解毒。用於濕熱瘡毒,黃水淋漓,濕疹,風疹,疥癬瘡癩,風濕熱痺,黃疸尿赤。
【用法用量】 4.5~9g;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粉敷。
【摘錄】《中國藥典》
白鮮皮--《辭典》
【出處】《藥性論》
【拼音名】 Bai Xiān Pi
【別名】北鮮皮(《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為芸香科植物白鮮的根皮。北方於春、秋二季采收,南方於夏季采收。挖出後,洗淨泥土,除去鬚根及粗皮,乘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乾。
【原形態】
白鮮(《本經》),又名:白蘚(《本草經集注》),白膻、白羊鮮(陶弘景),金雀兒椒(《日華子本草》),地羊膻(《本草圖經》),八圭牛、野花椒、八股牛。
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特異的刺激味。根木質化,數條叢生,外皮淡黃白色。莖直立,高50~65厘米。單數羽狀復葉互生;有葉柄;葉軸有狹翼,小葉通常9~11片,無柄,卵形至長圓狀橢圓形,長3.5~9厘米,寬2~4厘米,先端銳尖,邊緣具細鋸齒,表面密佈腺點,葉兩面沿脈有柔毛,尤以背面較多,至果期脫落,近光滑。總狀花序;花軸及花梗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梗基部有線狀苞片1枚;花淡紅色而有紫紅色線條;萼片5,長約花瓣的1/5;花瓣5,倒披針形或長圓形,基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枚,黑色,近圓形。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及叢林中。分佈東北、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江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內蒙古等地。主產遼寧、河北、四川、江蘇、浙江、安徽等地。
【性狀】乾燥根皮,呈捲筒狀或雙卷簡狀,長7~12厘米,直徑1~2厘米,厚2~5毫米,表面黃白色至淡棕色,稍光滑,有時有縱皺和側根痕。內表面淡黃色,光滑而具側根形成的圓孔。質鬆脆,易折斷,斷面乳白色,呈層狀。在日光或燈光下,可見閃爍的白色細小結晶物。氣膻,味微苦。以捲筒狀、無木心、皮厚、塊大者佳。
【化學成份】
根含白鮮鹼、白鮮內酯、谷甾醇、黃柏酮酸、胡蘆巴鹼、膽鹼、梣皮酮。尚含菜油甾醇、茵芋鹼、γ-崖椒鹼、白鮮明鹼。
地上部分含有補骨脂素和花椒毒素。
【炮製】
揀淨雜質,除去粗皮,洗淨,稍潤,切片;曬乾。
《得配本草》:"酒拌炒。"
【性味】
苦鹹,寒。
1《本經》:"味苦,寒。"
2《別錄》:"鹹,無毒。"
3《本草述》:"苦微鹹微辛。"
【歸經】
入脾、胃經。
1《綱目》:"入足太陰、陽明經,兼人手太陰、陽明。"
2《本草原始》:"入肺、小腸經。"
3《本草從新》:"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
【功能主治】
祛風,燥濕,清熱,解毒。治風熱瘡毒,疥癬,皮膚癢疹,風濕痺痛,黃疸。
1《本經》:"主頭風,黃疸,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痺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
2《別錄》:"療四肢不安,時行腹中太熱,飲水、欲走、大呼,小兒驚癇,婦人產後余痛。"
3《藥性論》:"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疥癬赤爛,眉發脫脆,皮肌急,壯熱惡寒;主解熱黃、酒黃、急黃、谷黃、勞黃等。"
4《兵部手集方》:"療肺嗽。"
5《日華子本草》:"通關節,利九竅及血脈,並一切風痺筋骨弱乏,通小腸水氣,天行時疾,頭痛眼疼。根皮良,花功用同上。"
6《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5錢。外用:煎水洗。
【注意】
虛寒證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螵蛸、桔梗、茯苓、萆薢。"
2《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勿用。"
【附方】
1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煩躁:白鮮皮、防風(去叉)、人參、知母(焙)、沙參各一兩,黃苓(去黑心)三分。上六味搗羅為散。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食後臨臥。(《聖濟總錄》白鮮皮散)
2治癇黃:白鮮皮、茵陳蒿各等分。水二鍾煎服,日二服。(《沈氏尊生書》白鮮皮湯)
3治鼠疫已有核,膿血出者:白鮮皮,煮服一升。(《補缺肘後方》)
4療產後中風,虛人不可服他藥者:白鮮皮三兩。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服。耐酒者可酒、水等分煮之。(《小品方》一物白鮮湯)
【備註】新疆地區尚以同屬植物狹葉白鮮的根皮作白鮮入藥。
【摘錄】《*辭典》
白鮮皮 《中華本草》
【出處】出自《藥性論》。
【拼音名】 Bai Xiān Pi
【英文名】 Densefruit Pittany Root-bark, Root-bark of Densefruit Pittany
【別名】北鮮皮、蘚皮、野花椒根皮、臭根皮。
【來源】
藥材基源:為芸香科植物白鮮和狹葉白鮮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2.Dictamnus angustifolius G.Don ex Sweet.
采收和儲藏:大部分地區在春秋季節採挖,南方於立夏後採挖,洗淨泥土,去除鬚根及粗皮,趁鮮時縱向剖開,抽去木心,曬乾。
【原形態】
1.白鮮 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高達1m。全株有特異的香味。根肉質,多側根,外皮黃白至黃褐色。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有狹翼,無葉柄;小葉9-13,葉片卵形至橢圓形,長3.5-9cm,寬2-4cm,先端銳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細鋸齒,上面深綠色,密佈腺點,下面白綠色,腺點較稀。總狀花序頂生,長達30cm,花軸及花柄混生白色柔毛及黑色腺毛;花柄長1-2.5cm,基部有線形苞片1枚;萼片5,卵狀披針形,長約5mm,寬約2mm,基部癒合;花瓣5,色淡紅而有紫紅色線條,倒披針形或長圓形,長約25mm,寬5-7mm,某部漸細呈柄狀:雄蕊10;子房上位,5室。蒴果,密被腺毛,成熟時5裂,每瓣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顆,近球形,直徑約3mm,先端短尖,黑色,有光澤。花期4-5月,果期6月。
2.狹葉白鮮 多年生草本,高30-80cm。莖直立,多從基部分枝,被密集的長絨毛,下部光滑有時有短毛,有香味。奇數羽狀復葉互生;葉軸具毛,基部不是翅狀;小葉柄極短;小葉7-15,長圓形或長橢圓形,長5-10cm,寬2-3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鈍,邊緣有細小的鋸齒,向下面捲曲,上面光滑,下面沿葉脈有稀疏的白毛。花序總狀,著生在莖頂端,密被暗褐色的腺毛和淡褐色毛;苞片線狀披針形,密被暗褐色腺毛;萼片5,披針狀線形,長7-9mm,先端尖銳,密被腺毛;花冠披針形或長圓形,長2-4.5cm,淡粉紅色,有紫褐色毛,先端尖銳或鈍,基部漸收縮呈爪狀;雄蕊10,分離,花絲全部有毛;子房上位,有稀疏的白毛,花柱光滑。蒴果,密被腺毛及細毛,成熟時5裂,每片先端有一針尖。種子2-3顆,近球形,黑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 生於土坡及灌叢中。
2.生於山地灌木叢中及森林下,山坡陽坡。
資源分佈:1.分佈於東北、華北、華東及陝西、甘肅、河南、四川、貴州。
2.分佈於新疆,以伊犁、阿爾泰地區最多。
【栽培】
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寒、怕旱、怕澇、怕強光照。浙江產區年平均氣溫17-17.5℃,地上部和地下部的適宜氣溫12-18℃;年降雨量1350-1500mm。地下塊莖分佈較淺,多集中於土層下3-7cm處,每塊莖具l-2個芽,多者3-4個。9月上旬-10月上旬栽種,幼芽從芽眼長出但不出土;11月上旬地溫在5cm處有23-25℃時塊莖從下部生根;地溫在18-20℃萌芽開始,沿水平方向伸展成細長匍匐莖,習稱「行鞭」;12月上旬形成第1個莖節,生有2-4支地下莖。
氣溫在4-5℃時莖開始出土,尤以7-10℃為宜。2月上旬出苗展葉,幼葉呈淡紅色,逐漸變成綠色。3月上旬地下莖在節處膨大形成淡黃色光滑的塊莖。4月中旬種塊莖腐爛萎縮。以選地勢高燥、向陽、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上或壤土栽培為宜。前茬地以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