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Chāi Zǐ Gǔ
【別名】金釵股、三十根(《本草拾遺》),松寄生、蟲寄生,海斑虎(《質問本草》),檀香線、錫朋草(《福建民間草藥》),磹竹(《閩東本草》),龍鬚草(《實用中草藥》)。
【來源】為蘭科植物釵子股的根或全草。
【原形態】常綠氣生植物,高約30厘米。莖叢生。葉互生,圓柱形或線狀披針形,長6~12厘米,寬3~4毫米,抱莖,肉質,濃綠色。總狀花序有花2~4,腋生,蓋片綠色,舌瓣有暗紅色的斑紋。蒴果棒狀紡錘形。花期初夏。
【生境分佈】生於高山陰濕處或林間老樹上。分佈福建、廣東及西南一帶。
【性味】
辛苦,平。
1《本草拾遺》:味辛,平,小毒。
2《海藥本草》:味苦,平,無毒。
3《閩東本草》:性平,味甘酸。
【歸經】《閩東本草》:入肝、腎二經。
【功能主治】催吐解毒,祛風利濕。治瘧疾,癰疽,風濕痛,水腫。
1《本草拾遺》:解諸藥毒,人中毒者煮汁服之。亦生研,更烈,必大吐下。如無毒,亦吐,去熱痰瘧瘴,天行蠱毒,喉閉。
2《海藥本草》:主解毒。治癰疽。
3《閩東本草》:祛風利濕。治風濕痛。
4《實用中草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治高血壓,風濕痛,頭風。
5《廣西藥植名錄》:行氣,壯陽,殺蟲,催吐。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鮮者1~2兩);或搗汁。外用:搗敷。
【附方】
1解諸藥毒:取鮮釵子股葉一至二握。洗淨搗爛,絞汁一杯服下,毒可由吐下而解。
2治癰疽:取鮮釵子股葉一握。洗淨搗爛,敷患處,日換兩次。
3治水腫:取鮮釵子股根八錢至一兩二錢(干的五至八錢),豬腳(七寸)一個。酌加水煎兩小時,飯前服,日服一次。
4治梅毒性風疾:鮮釵子股根二兩(干的一兩)。酌加水煎,飯前服,日服兩次。(選方出《福建民間草藥》)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