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茯苓

【出處】《本草集注》

【拼音名】Chi Fu Linɡ

【別名】赤苓(《本草再新》),赤茯(《本草便讀》)。

【來源】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乾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

【性狀】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均為淡紅色或淡棕色。質松,略具彈性。

【性味】

甘淡,平。

1《本草擇要綱目》:甘,平,無毒。

2《得配本草》:甘淡,平。

3《本草再新》:味辛,性溫,無毒。

【歸經】

入心、脾、膀胱經。

1《湯液本草》:入足太陰,手太陰、少陰經。

2《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經。

3《本草求原》:入心、胃、小腸、膀胱。

【功能主治】

行水,利濕熱。治小便不利,淋濁,瀉痢。

1《藥性論》:破結氣。

2《綱目》:瀉心小腸膀胱濕熱,利竅行水。

3《本草再新》:益心氣,健中和脾,潤肺,燥濕。治瀉痢。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

【注意】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附方】

1治小便白濁不利,時作痛:赤茯苓、沉香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點,食後臨臥服之。(《雞峰普濟方》茯苓湯)

2治心腎氣虛,神志不守,小便淋瀝或不禁,及遺洩白濁:赤茯苓、白茯苓各等分。上為末,以新汲水按洗,澄去新沫,控干,別取地黃汁,同好酒熬成膏,搜和為丸,如彈子大,空心鹽酒嚼下。(《三因方》張真君茯苓丸)

3治胸脅逆滿脹渴:赤茯苓(去黑皮)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以水三盞,煎取一盞半,雲滓,分溫三服。(《聖濟總錄》茯苓湯)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