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Diān Dān Shēn
【別名】丹參、小丹參、紫丹參、小紅參、小紅草烏、小紅丹參、山檳榔、雲南丹參、石山丹參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雲南鼠尾草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alvia yunnanensis C.H.Wright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除去雜質,曬乾。
【原形態】雲南鼠尾草,多年生草本,高約30cm。根狀莖短縮,塊根丹紅色,紡錘形。莖被長柔毛。葉通常基生,單葉或三裂,葉下面帶紫色,兩面被密或疏長柔毛,葉柄被長柔毛。輪傘花序4-6花,疏離,組成頂生假總狀花序,花序被腺毛或長柔毛;二唇形,上唇三角形,下唇2淺裂;花冠藍紫色,長2.5-3cm,下唇中裂片倒心形;花絲長3mm,藥隔長6-10mm,上臂較下臂長約2倍,下臂的藥室退化增大而在先端聯合。小堅果橢圓形,黑棕色,無毛。花期4-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800-2900m的草地、林緣及疏林乾燥地上。
資源分佈:分佈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根莖粗短,表面粗糙,具有密集的葉良,以及殘留莖基和葉柄基。根紋錘形,1-數條,呈簇狀或著生於根莖的一側,長5-18cm,直徑2-7mm,偶至1cm;支根的分支處變細。表面磚紅色或暗紅棕色,有縱縮紋,可見鬚根痕;老根栓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呈鱗片狀脫落,露出紅棕色新栓皮,有的皮部開裂,顯出白色的木部質堅硬,易折斷,斷面不平坦,角質樣或纖維性,木栓層磚紅色,灰部灰褐色,形成層明顯,木部黃 白色,可見放射狀紋理。氣微香,味淡,微苦澀。
顯微鑒別,根橫切面:木栓層為2-4列木栓細胞。皮層較寬,外側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5個成群,石細胞方形、長方形或長橢圓形,直徑17-48μm,長至130μm,壁厚1.3-3μm,向內側漸就小;內側纖維極多,單個散在或2-20餘個成群,纖維方形或多角形,直徑8-20μm,壁厚3-15μm,可見孔溝及層紋。韌皮部較窄,外側有少數纖維。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導管束4-10束,向外漸寬。中央多為薄壁細胞。
粉末特徵:灰棕色。1.石細胞多見,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類梭形、長方形、類三角形或不規則多角形,邊緣具突起或稍膨大,直徑12-55μm,壁厚5-20μm,孔溝明顯,紋孔稀疏,層紋少數可見。2.韌皮纖維長棒狀或長梭形,末端鈍圓、平整或鈍尖,長80-320μm,直徑20-38μm,壁厚 8-19μm,孔溝稍密,紋孔少數可見。3.網紋及具緣紋孔導管直徑14-45μ,有的具網狀三生增厚。4.纖維管胞單個散在或成束,長梭形。
【化學成份】根含丹參酮(tanshinone)Ⅰ、ⅡA,亞甲基丹參醌(methylenetanshiquinone) ,隱丹參酮(cryptotanshinone)。
【藥理作用】滇廟參水深性部分注射液以相當於30g(生藥)/kg劑量給小鼠腹腔注射,給藥後0.5h、1h、3h均見小鼠常壓耐缺氧能力極顯著才提高。芭物以0.75mg(生藥)/ml濃度給離體豚鼠心臟灌流,顯著增加冠脈流量。
【性味】味微苦;微甘;性微寒
【歸經】心;肝經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涼血止血;養心安神;解毒消腫。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惡露腹痛;胸痺絞痛;關節痛;疝痛;崩漏;吐血;衄血;咳血;血虛肢麻;失眠;健忘;驚悸;怔忡;乳癰;瘡腫;跌打瘀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