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牯牛

【出處】《民間常用草藥彙編》

【拼音名】Di Gǔ Niu

【別名】砂挼子、倒行狗子、睡蟲(《本草拾遺》),沙谷牛(《生草藥性備要》),沙牛(《本草求原》),蟻獅(《動物學大辭典》),砂牛蟲(《陸川本草》),金沙牛(《生草藥手冊》),地拱(《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蛟蜻蛉科昆蟲蛟蜻蛉的幼蟲。全年均可捕得。捕捉後殺死晾乾備用。

【原形態】

蛟蜻蛉,又名:蟻蛉。

體細長,略似蜻蛉。長約4厘米,黑褐色。頭部有大的複眼1對,無單眼;觸角1對,呈棍棒狀,黑色;口器適於咀嚼。前胸能活動,胸背部有翅2對,膜質,翅脈網狀;前翅透明,翅脈黑褐色;四翅均有卵形的白色緣紋。胸足3對。腹部細長。幼蟲形似蜘蛛,體長約18毫米,體上有黑褐色花紋;頭、胸較小,口器咀嚼式,有鉗狀的顎;無翅,胸足5對,腹部較大。全身有較多的毛。

成蟲生活於草叢中,多於黃昏時飛行,有趨光性。幼蟲常居於巖穴下、屋榆下之乾燥的砂地上,營盆狀的穴,潛伏於穴底,待小昆蟲墮入穴中,即行捕食。墮入之昆蟲,以蟻為多,故有蟻獅之稱。

【性味】

辛鹹,溫,有毒。

1《本草拾遺》:有毒。

2《陸川本草》:平,淡。

3《四川中藥志》:性溫,味辛鹹,有毒。

【功能主治】

治砂淋,瘧疾,疔瘡,瘰疬。

1《生草藥性備要》:治瘰竊,初起消散,破爛拔毒埋口。

2《本草求原》:通竅利水。治淋,炒研同白糖湯下。

3《民間常用草藥彙編》:退瘡管。

4《陸川本草》:治小兒風痰,痙攣,砂淋,敷疔瘡。

5《四川中藥志》:治瘴塊,瘧母,大便閉結不通,退竹木刺及鐵沙入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錢;或入散劑。外用:研末撒或搗爛敷。

【附方】

1治瘧疾:地枯牛十一個。兌酒吞服,在發瘧疾前半小時服一次。慢性瘧疾,得服一星期。

2治小兒瘧疾:地枯牛七個。炒香為末,開水吞下。

3治療毒:地枯牛七個。以六個搗絨敷疔頂,另一個不搗放疔頭上,用布包好。(1方以下出《貴州省中醫驗方秘方》)

4治瘰疬破爛:沙谷牛合硼砂、冰片少許,捶爛敷瘡,用膏藥蓋之。(《生草藥性備要》)

5治竹木刺及鐵沙入肉不出:地枯牛配南瓜瓤敷患處。(《四川中藥志》)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