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Diū Le Banɡ
【別名】追風棍、趕風債(《生草藥性備要》),趕風柴(《本草求原》),鹹魚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大戟科植物白桐樹的根、葉。秋季采收。
【原形態】灌木或喬木,高3~9米。幼枝被柔毛。葉互生,闊卵形至卵狀長圓形,長10~20厘米,寬6~13厘米,先端鈍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圓形或略偏斜,邊緣有不規則的鋸齒;葉柄長5~14厘米,頂端有2枚腺體。總狀花序腋生,被茸毛,雄花序長10~30厘米,雌花序5~8厘米;花綠白色,雄花數朵聚生而疏離,萼片3~4裂,長圓形,外被短柔毛;雄蕊20~25;雌花的萼片3裂,三角形,外面密被柔毛;子房密被柔毛,花柱3,離生。蒴果球形,逕約8毫米,被柔毛,熟時3裂,紅色。花朔5~8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曠野灌木叢中或疏林下。分佈雲南、廣西、廣東等地。
【性味】
苦辛,微溫,有小毒。
1《生草藥性備要》:味甘,性平。
2《本草求原》:苦辛,微溫。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淡,平,有小毒。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散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
1《生草藥性備要》:祛風濕腳痛,酒頂,用葉七片擂酒服。敷跌打,消腫痛。其根浸酒更妙。
2《本草求原》:治一切風濕酒風。
3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法風除濕,散瘀止痛。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外傷瘀痛,腳氣水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錢(鮮品0.5~1兩);或浸酒。
【注意】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體弱、孕婦忌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