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經集注》
【拼音名】Da Mai
【別名】麰(《廣雅》),裸麥,麰麥(陶弘景),牟麥(《綱目》),飯麥、赤膊麥(《醫林纂要》)。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大麥的果實。
【原形態】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稈直立,光滑無毛。葉鞘無毛,有時基生葉的葉鞘疏生柔毛,葉鞘先瑞兩側具彎曲溝狀的葉耳;葉舌小,長儀l~2毫米,膜質;葉片扁平,長披針形,長8~18厘米,寬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較平滑。穗狀花序,長4~10厘米,分為若干節,每節著生3枚完全發育的小穗,小穗長約2厘米,通常無柄,每小穗有花1朵,內外穎均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長成短芒,長僅8~14毫米;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光滑,具5條縱脈,中脈延長成長芒,極粗糙,長8~13厘米,外稃與內稃等長;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為2枚。穎果與內外稃癒合,罕有分離者,穎果背有溝。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佈】全國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甘鹹,涼。
1《別錄》:味鹹,微寒,無毒。
2《本草衍義》:性平,涼。
【歸經】《要藥分劑》:入脾、胃二經。
【功能主治】和胃,寬腸,利水。治食滯洩瀉,小便淋痛,水腫,湯火傷。
1《別錄》:主消渴,除熱,益氣,調中。
2《唐本草》:大麥面平胃,止渴,消食,療脹。
3《崔禹錫食經》:主水脹。
4《本草拾遺》:調中止洩。
5《綱目》:寬胸下氣,涼血,消積,進食。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或研末。外用:炒研調敷或煎水洗。
【注意】《本草經集注》:蜜為之使。
【附方】
1治卒小便淋澀痛:大麥三兩,以水二大盞,煎取一盞三分,去滓,入生薑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為三服服之。(《聖惠方》)
2治麥芒入目:煮大麥汁洗之。(孫思邈)
3治蠷螋尿瘡:大麥研末調敷,日三上。(《傷寒類要》)
4治湯火灼傷:大麥炒黑,研末,油調搽之。(《綱目》)大麥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膩,容易下嚥,以助胃氣。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