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福建民間草藥》
【拼音名】Da Wěi Yao
【別名】魷魚草、斑草(《福建民間草藥》),貓尾草(《南寧市藥物誌》),象鼻黃(《閩南民間草藥》),象鼻草、墨魚須草(《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紫草科植物大尾搖的全草或根。秋季采收,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15~50厘米,被粗毛。葉對生或互生,卵形至卵狀矩圓形,長3~8厘米,稍有毛,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下延至葉柄上。穗狀花序頂生或與葉對生,長3~10厘米,彎曲,花全部生於總軸的一面,最下部的先開放;萼綠色,5裂;花冠淺藍色或近白色,管狀,喉部禿裸,裂片5,擴展,花冠長約5毫米,直徑3~3.5毫米;雄蕊5,內藏;花柱頂生,頂端有一扁圓錐狀的盤。果長4~5毫米,由2個卵形小堅果組成。花期夏月。
【生境分佈】生於曠地、河邊及溪旁。分佈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味】
苦,平。
1《福建民間草藥》:甘,平,無毒。
2《南寧市藥物誌》:辛,涼。
3《閩南民間草藥》:苦,平寒。
【歸經】《泉州本草》:入肺經。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消腫,解毒。治肺炎,膿胸,咽痛,咳嗽,膀胱結石,小兒急驚,口糜,癰腫。
1《福建民間草藥》:利尿清熱,消癰解毒。治發熱結斑,肺炎,膿胸。
2《南寧市藥物誌》:消腫解毒散積,內服治膀胱結石;枝葉配石灰煎水熏洗治蛇頭瘡。
3《閩南民間草藥》:治咽喉痛,咳嗽,瘡腫初起,口腔糜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1~2兩;或絞汁蜜調服。外用:煎水洗或搗汁含漱。
【注意】《南寧市藥物誌》:孕婦忌服。
【附方】
1治斑痧腹痛:大尾搖鮮全草一至二兩。煎湯服。
2治肺炎,肺膿瘍,膿胸:大尾搖鮮全草二兩。煎湯調蜜服;或鮮全草二至四兩搗爛絞汁,調蜜服。
3治睪丸腫痛:大尾搖鮮根二兩。水煎服。
4治小兒急驚風:大尾搖干根四錢,干黃膽草三錢,加食鹽少許,水燉服。
5治口腔糜爛:大尾搖鮮葉搗爛絞汁含漱,日四至六次。
6治癰癤:大尾搖鮮根二兩,食鹽少許,水煎服;另取鮮葉以冷飯搗爛敷。(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癰癤:取干品60克切碎,加水lOOO毫升,緩火煎至500毫升。每次20毫升,每日3次飯後服。小兒酌減。治療213例,服藥1~3天痊癒者37例,4~5天者96例,6~10天者52例,10天以上者28例。初步觀察,對癰癤初期、化膿期、組織壞死期均有效,早期使用效果較好。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