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豆

【出處】《救荒本草》

【拼音名】Dāo Dou

【別名】挾劍豆(《酉陽雜俎》),刀豆(《滇南本草》),大弋豆(《本草求原》),刀豆(《分類草藥性》),刀豆(《廣西中獸醫藥植》),刀鞘豆(《陸川本草》),刀巴豆(《四川中藥志》),馬刀豆(《閩東本草》),刀培豆(《江西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刀豆的種子。秋季種子成熟時,采收果實,曬乾剝取種子。或先剝取種子然後曬乾。

【原形態】一年生纏繞草質籐本。莖無毛。3出復葉,葉柄長3~12厘米;小葉片闊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長約8~20厘米,寬約5~16厘米,全緣。總狀花序腋生,花疏,有短梗;花萼二唇形,上唇大,2裂,下唇3齒,卵形;花冠淡紅色或淡紫色,蝶形,長3~4厘米,旗瓣圓形,翼瓣較短,約與龍骨瓣等長,龍骨瓣彎曲;雄蕊10枚,連合為單體;子房具短柄。莢果大而扁,長lO~30厘米,逕3~5厘米,被伏生短細毛,邊緣有隆脊,先端彎曲成鉤狀,內含種子lO~14粒,種子粉紅色或紅色,種臍約佔全長的3/4,扁平而光滑。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佈】我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栽培。主產江蘇、湖北、安徽。此外,四川、廣西等地亦產。

【性狀】乾燥種子呈扁卵形或扁腎形,長約2~3.5厘米,寬約1~2厘米,厚約0.5~1.2厘米。表面淡紅色或紅紫色,少數類白色或烏黑色,略有光澤,微皺縮不平。邊緣具灰黑色種臍,長約1.5~2.5厘米,其上有類白色膜片狀的珠柄殘餘,靠近種臍的一端,有珠孔呈小凹點狀,他端有一深色的合點,合點與種臍間有隆起的種脊。質堅硬,難破開。種皮革質,內表面棕綠色,光澤。內有2片肥厚的子葉,黃白色,胚根細小,位於珠孔的一端,歪向一側。氣無,味淡,嚼之具有豆類特有之氣味。以個大、飽滿、色鮮艷、乾燥者為佳。

【炮製】揀去碎殼及雜質,洗淨,曬乾,用時搗碎。

【性味】

甘,溫。

1《綱目》:甘,平,無毒。

2《本草從新》:甘,溫。

【歸經】《本草撮要》:入手、足陽明經。

【功能主治】溫中下氣,益腎補元。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腎虛腰痛,痰喘。

1《滇南本草》:健脾。

2《綱目》:溫中下氣,利腸胃,止呃逆,益腎補元。

3《中藥材手冊》:補腎,散寒,下氣,利腸胃,止嘔吐。治腎氣虛損,腸胃不和,嘔逆,腹脹,吐瀉。

4《四川中藥志》:治胸中痞滿及腹痛,療腎氣不歸元及痢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燒存性研末。

【注意】《四川中藥志》:胃熱盛者慎服。

【附方】

1治氣滯呃逆,膈悶不舒:刀豆取老而綻者,每服二、三錢,開水下。(《醫級》刀豆散)

2治腎虛腰痛:刀豆子二粒,包於豬腰子內,外裹葉,燒熟食。(《重慶草藥》)

3治百日咳:刀豆子十粒(打碎),甘草一錢。加冰糖適量,水一杯半,煎至一杯,去渣,頻服。(《江西中醫藥》(3):21,1953)

4治鼻淵:老刀豆,文火焙乾為末,酒服三錢。(《年希堯集驗良方》)

5治小兒疝氣:刀豆子研粉,每次一錢半,開水沖服。(《湖南藥物誌》)

【備註】同屬植物洋刀豆,原產西印度,我國亦有少數栽培,喜生於熱帶地區。其種子亦同等入藥。洋刀豆與刀豆在植物各部器官形態上極為相似,兩者的區別點:刀豆為纏繞性草本,種臍長約為種子的3/4,而洋刀豆為直立性草本,種臍長約為種子的1/2。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