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癸草

【出處】《生草藥性備要》

【拼音名】Dīnɡ Guǐ Cǎo

【別名】人字草、苦地枕、鋪地錦(《嶺南採藥錄》),烏蠅翼草(《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丁貴草(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鋪地草、金線吊蝦蟆(《廣西中草藥》),二葉人字草,蒼蠅翼、沙甘裡(《廣東中草藥》),一條根(《福建中草藥》),烏龍草、紅骨丁地青(《實用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丁癸草的全草。夏季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成一年生矮小,禿淨草本。有時有一較粗的根狀莖。莖纖細,分枝,披散或直立,高15~40厘米。復葉,互生;小葉2枚,生於葉柄頂端,披針形,長8~15毫米,有時可達2厘米,先端短尖;托葉卵狀拉針形,基部著生處延生而成一距,有明顯的脈數條。總狀花序長2~6厘米,纖弱,有小花2~10朵,花黃色,為1對卵形的苞片所包藏,此苞片長約6毫米,基部著生處下延成一距;萼5裂,形小而薄,上面2裂片合生,側面2片小,最下1片狹;花冠極突出,旗瓣圓形,翼瓣倒卵形或矩圓形,龍骨瓣內彎,短尖;雄蕊1束,花藥2型;子房上位,無柄,有胚珠數顆,花柱線形。莢果由2-6個莢節所成,莢節圓形,通常有小刺。花期4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山野地上。分佈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雲南,江西、浙江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

【性味】

甘,涼。

1《生草藥性備要》:味甜,性溫。

2《本草求原》:甘,平。

3《廣東中藥》Ⅱ:平淡,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去瘀。治感冒,高熱抽搐,腹瀉,黃疸,痢疾,小兒疳積,喉痛,目赤,疔瘡腫毒,乳腺炎。

1《嶺南採藥錄》:生肌,合諸瘡口。

2《南寧市藥物誌》:清涼解毒。治小兒疳積,眼痛,喉痛,洩瀉,瘡瘍,蛇傷,疔毒。

3《野生藥植圖說》:治斑痧症。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去瘀消腫。治感冒,眼結膜炎,肝炎,胃腸炎,痢疾,小兒疳積,毒蛇咬傷,跌打腫痛。

5《實用中草藥》:解暑利尿。治水瀉,瘧疾。

6《廣東中草藥》:清肝熱,消痰火,涼血去瘀。治腸癰,小兒高熱抽筋,眼鏡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鮮者2~3兩);或搗汁飲。外用:煎水熏洗或搗敷。

【附方】

1治黃疸(陽黃):丁癸草(干)五錢,生魚一條。煎水服,每日一次。(《嶺南草藥志》)

2治中暑或食物所傷引起的腹瀉:鮮丁癸草一至二兩。洗淨切碎,水適量煎服。(《閩南民間草藥》)

3治白痢:鮮丁癸草五至八錢,水適量煎,調蜂蜜服。(《閩南民間草藥》)

4治小兒疳疾:丁癸草三至五錢,瘦豬肉二至四兩,水燉服。(《福建中草藥》)

5治喉頭炎:丁癸草,調酸醋揉爛,放於口內含服。(《嶺南草藥志》)

6治大瘡,散癰疽:丁癸草葉連莖,搗爛敷。(《嶺南採藥錄》)

7治馬嘴疔(生於上人中處者是):丁癸草葉,搗爛,加蜜糖少許敷。(《嶺南採藥錄》)

8治痔瘡:丁癸草四兩,銀花四兩,苦楝皮四兩。以水煎出味,倒於浴盆內,乘熱坐於盆上熏肛門,待水稍涼後,即坐於藥水內浸洗,約浸半小時即可,每日一至二次。(《嶺南草藥志))

9治竹葉青蛇咬傷:鮮丁癸草四兩,搗爛絞汁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急性乳腺炎的早期:用干品1~2兩,鯪魚1條(約2兩重),水煎頓服或2次分服。治療18例,均有效。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