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品彙精要》
【拼音名】Dǎn Fan
【別名】石膽、畢石、君石(《本經》),黑石、銅勒(《吳普本草》),基石(《別錄》),立制石(陶弘景),石液、制石濃(《石藥爾雅》),鴨嘴膽礬(《濟生方》),翠膽礬(《本草蒙筌》),藍礬(《中藥材手冊》)。
【來源】為硫酸鹽類礦物膽礬的晶體,或為人工製成的含水硫酸銅。可於銅礦中挖得,選擇藍色透明的結晶,即得。人工製造者,可用硫酸作用於銅片或氧化銅而制得。本品易風化,應密閉貯藏。
【原形態】三斜晶系。晶體作扳狀或短柱狀,通常為緻密塊狀、鐘乳狀、被膜狀、腎狀,有時具纖維狀。顏色為天藍、藍色,有時微帶淺綠。條痕無色或帶淺藍。光澤玻璃狀。半透明至透明。斷口貝殼狀。硬度2.5。比重2.1~2.3。性極脆。常產於銅礦的次生氧化帶中。
【生境分佈】主產雲南、山西。江西、廣東、陝西、甘肅等地亦產。
【性狀】為不規則的塊狀結晶體,大小不一。深藍或淺藍色,半透明。似玻璃光澤。質脆,易碎,碎塊呈稜柱形,斷面光亮。無臭,味澀,能令人作嘔。以塊大、深藍色、透明、無雜質者為佳。露置乾燥空氣中,緩緩風化。加熱燒之,則失去結晶水,變成白色,遇水則又變藍色。易溶於水及甘油,不溶於乙醇。水溶液顯銅鹽及硫酸鹽的各種特殊反應。
【化學成份】成分為硫酸銅,通常是帶5分子結晶水的藍色結晶。在某些銅礦中,有天然產生者,名為藍礬,但它常存於礦水中,蒸去水分,亦得藍礬。
【炮製】揀去雜質,研成小塊。
【性味】
酸辛,寒,有毒。
1《本經》:味酸,寒。
2《吳普本草》:神農:酸,小寒。李氏:大寒。桐君:辛,有毒。扁鵲:苦,無毒。
3《藥性論》:有大毒。
4《日華子本草》:味酸澀,大毒。
【歸經】
入肝、膽經。
1《綱目》:入少陽膽經。
2《藥品化義》:入肝、膽二經。
【功能主治】
催吐,祛腐,解毒。治風痰壅塞,喉痺,癲癇,牙疳,口瘡,爛弦風眼,痔瘡,腫毒。
1《本經》:主明目,目痛,金瘡,諸癇痙,女子陰蝕痛,石淋,寒熱,崩中下血,諸邪毒氣。
2《別錄》:散癥積、咳逆上氣及鼠瘺惡瘡。
3《藥性論》:破熱毒。
4《唐本草》:主下血赤白,面黃,女子髒寒。
5《日華字本草》:治蚛牙,鼻內息肉。
6《本草圖經》:吐風痰。
7《本草蒙筌》:治喉蛾毒。
8《本草匯言》:消喉痺,療齒疳齦爛。
9《玉楸藥解》:治腳疽、痔瘺、楊梅、金瘡、白癜,一切腫痛,帶下、崩中,上氣,眼疼弦爛,瘋狗咬傷,百蟲入耳,腋下狐臭。
十《醫林纂要》:行肝風,瀉肝火,斂肺氣,清肺邪,亦兼補心,軟堅去毒。功用略同白礬。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1~2分。外用:研末撒或調敷,或以水溶化洗眼。
【注意】
體虛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水英為之使。畏牡桂,菌桂、芫花、辛夷、白薇。
2《藥性論》:陸英為使。
【附方】
1治纏喉風、急喉痺:鴨嘴膽礬二錢半,白殭蠶(炒、去絲嘴)半兩。上為細末。每服少許,以竹管吹入喉中。(《濟生方》二聖散)
2治口瘡、喉閉、乳蛾:膽礬一錢,熊膽一錢,廣木香三分。通為細末,以木鱉子一個,去殼,磨井水,以鵝翎蘸藥敷之。(《攝生眾妙方》)
3治初中風癱緩,一日內:細研膽礬如面。每使一字許,用溫醋湯下,立吐出涎。(《譚氏小兒方》)
4治牙疳:胡黃連五分,膽礬、兒茶各五厘。為末敷。(《沈氏尊生書》膽礬散)
5治走馬牙疳:北棗一枚去核,入鴨嘴膽礬,紙包煉赤,出火毒,研末敷之。(《簡便單方》)
6治口舌生瘡:膽礬一分,干蟾一分(炙)。共研為末。每取小豆大,摻在瘡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口,水盡為度。(《聖惠方》)
7治小兒鼻疳蝕爛:膽礬燒煙盡,研末摻之。(《瀕湖集簡方》)
8治風眼赤爛:膽礬三錢。燒研,泡湯日洗。(《明目經驗方》)
9治痔瘡熱腫:鴨嘴青膽礬(鍛、研),蜜水調敷。(《仁齋直指方》)
十治腫毒不破:膽礬、雀屎各少許,點之。(《仁齋直指方》)
⑾治甲疽胬肉疼痛,膿血不止:石膽半兩,鍛過細研,敷瘡上,日二、三度。(《聖濟總錄》石膽散)
⑿治風犬咬毒:膽礬末敷之。(《濟急仙方》)
⒀治百蟲入耳:膽礬末和醋灌之。(《千金方》)
【各家論述】
1《綱目》:石膽,其性收斂上行,能湧風熱痰涎,發散風木相火,又能殺蟲,故治咽喉口齒瘡毒有奇功也。
2《本草述》:婁全善有云:喉痺惡寒者,皆是寒折熱,寒閉於外,熱鬱於內,切忌膽礬酸寒等劑點喉,反使其陽郁不伸,為患反劇。若然,則此味宜於喉閉及纏喉風者,乃治陰不能蓄陽之痺,是為風淫,屬不惡寒之喉痺也。其不宜者,乃不治陽不能達陰之痺,是為風虛,正屬惡寒之喉痺,正全善所謂切忌者也。蓋此味在時珍雲入手少陽,能散風木相火,故其治上壅之風痰及喉痺鼠漏,皆少陽相火之為患也。如惡寒之喉痺,原因鬱熱,非屬相火,宜消陰伸陽,不宜收陽助陰。投劑者,可得鹵莽乎哉。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