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始載於《新華本草綱要》
【拼音名】Dinɡ Tou Guǒ
【英文名】fruit of Fruitcose Gomphocarpus
【來源】
藥材基源:為蘿科植物釘頭果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omphocarpus fruticosus (L) R.Brown[Asclepias fruticosa]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切段,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灌木。全株具乳汁;莖被微毛。葉對生龍活虎或輪生;葉片條形,長6-10cm,寬5-8mm,先端漸尖,基部漸狹面成葉柄,無毛,葉緣反捲;側脈不明顯,聚傘花序生於枝的頂端葉腋間長4-6cm,有花3-7朵;花萼5深裂,裂片披針形,外面被微毛,內面基部有腺體;花冠5深裂反折,被緣毛;副花冠紅色,兜狀;花藥先羰有薄膜片;花粉塊每室1個,下垂;子房由2枚離生心皮組成,柱頭先端五角狀,肉質。蓇葖果腫脹,圓形或卵圓狀,長5-6cm,直徑約3cm,先端漸尖成喙,外果皮有軟剌,剌長達1cm。種子卵形,先端具長約3cm的白色絹質種毛。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生境分佈】我國華北及去南栽培,原產地中海。
【性味】甘;平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健脾和胃;益肺。主治小兒嘔吐;洩瀉;不思納食;肺癆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15克。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治小兒腸胃病。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