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植物名實圖考》:滇常山生雲南府山中。叢生,高三、四尺,葉莖俱如木本。葉厚韌,面深綠,背淡青,茸茸如毛。夏秋間莖端開花,三葶並擢,一球數十朵,花如杯而有五尖瓣,翻捲內向,中擎圓珠,生青熟碧,蓋花實並綴也。花厚勁,色紫紅,微似單瓣紅山茶花,但小如大拇指,不易落。宋《圖經》海州常山,八月花紅白色,子碧色,似山楝子麗小,微相彷彿。
【拼音名】Diān Chanɡ Shān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Glorybower
【別名】烏藥、臭牡丹、臭茉莉、大臭牡丹、矮桐子、滇赬桐
【來源】
藥材基源:為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要、莖、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lerodendrum yunnanense Hu ex Hand.Mazz.s
采收和儲藏:夏季采收,洗淨,切片,曬乾。
【原形態】滇常山,藻森,高1-3m。植株具臭味,幼枝、花序、葉及葉柄均密被黃褐色絨氣,老枝毛漸脫落,有皮孔。單葉對生;葉柄1-6cm;葉片紙質,寬卵形、卵形或心形,長4-14cm,寬3-10cm,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或心形,邊緣具有不規則鋸齒或波狀齒,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黃色或黃褐色短柔毛;側脈4-5對,基部脈腋具數個盤狀腺體。傘房狀聚傘花序密集,頂生;苞片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長2-3.5cm,早落;小苞片線形,長1-2.2cm;花萼鍾狀,紅色,長6-9mm,被茸毛及少數腺體,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淺紅色,花冠管短,多藏於花萼內,裂片5深裂,長圓形至卵圓形,長4-7mm;雄蕊4,與花柱均伸出花冠外。核果近球形,熟時藍黑色,逕約7mm,其大部分被增大的紅色宿存萼所包。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900-3000 m的山坡疏林下、山谷溝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莖多切成斜片。老莖直徑1.5-2cm,皮暗紅色,具縱裂痕,皮孔不明顯,斷面木部微黃色髓部較大,白色;幼枝皮黃綠色,有銹色毛茸,外皮不易剝離,為面髓部直徑紅 3mm。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者展平後呈卵形或寬卵形,長4-14cm,寬4.5-12cm,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或略呈波狀,或有疏鋸齒,兩面有短柔毛;葉柄密被短毛茸葉氣臭,味辛、微苦。
【性味】味辛;苦;性溫
【歸經】肺;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利濕,行氣。主治風濕痺痛;水腫尿少;胞腹脹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
【附方】1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 滇常山根一至二兩。煎服。2治高血壓: 滇常山根五錢至一兩。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雞蛋一個,內服。3治痔瘡,脫肛: 滇常山葉煮水外洗。 (選方出《雲南中草藥選》)
【各家論述】
1.《滇南本草》:消胸腸膨脹,下氣,利小便,消水腫,止氣逆腹痛。
2.《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瘧疾。
3.《雲南中草藥選》:祛風活血,消腫,降壓。治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痛。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