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丁香為桃金娘科常綠喬木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的花蕾。習稱公丁香。主產於坦桑尼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我國海南省也有栽培。通常於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綠轉紅時采收,曬乾。生用。

【采制】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採摘,曬乾。

【性狀】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性味歸經】 辛,溫。歸脾、胃、腎經。

【功效】 溫中降逆,散寒止痛,溫腎助陽。

【應用】 1.用於胃寒嘔吐,呃逆。本品功能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止呃,為治胃寒嘔逆之要藥。治虛寒呃逆,常與柿蒂、黨參、生薑等同用,加丁香柿蒂湯。治胃寒嘔吐,可與半夏、生薑同用。治脾胃虛寒之吐瀉、食少,可與白朮、砂仁等同用,加丁香散。 2.用於胃寒脘腹冷痛,可與延胡索、五靈脂、橘紅等同用。 3.用於腎虛陽痿,宮冷,本品有溫腎助陽起痿之功,可與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6g。

【使用注意】 畏郁金。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備述 1.《藥性論》:「治冷氣腹痛。」 《日華子本草》:「治口氣,反胃,療腎氣,奔豚氣,陰痛,壯陽,暖腰膝。」

2.木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等。本品內服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力,減輕噁心嘔吐,緩解腹部氣脹,為芳香健胃劑。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其水或醇提取液對豬蛔蟲有麻醉和殺滅作用。其煎劑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及白喉、變形、綠膿、大腸、痢疾、傷寒等桿菌均有抑製作用。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對致病性真菌有抑製作用。在體外,丁香對流感病毒PR8株有抑製作用。 附藥 母丁香醫藥網www.PharmNet.com.cn整理 為丁香的成熟果實,又名雞舌香。性味功效與公丁香相似,但氣味較淡,功力較遜。用法用量與公丁香同。

丁香 《中國藥典》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英文名】 FLOS CARYOPHYLLI

【來源】本品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乾燥花蕾。當花蕾由綠色轉紅時採摘,曬乾。

【性狀】本品略呈研棒狀,長1~2cm。花冠圓球形,直徑0.3~0.5cm,花瓣4,復瓦狀抱合,棕褐色至褐黃色,花瓣內為雄蕊和花柱,搓碎後可見眾多黃色細粒狀的花藥。萼筒圓柱狀,略扁,有的稍彎曲,長0.7~1.4cm,直徑0.3~0.6cm,紅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狀的萼片,十字狀分開。質堅實,富油性。氣芳香濃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鑒別】

(1) 本品萼筒中部橫切面:表皮細胞 1列,有較厚角質層。皮層外側散有2~3 列徑向延長的橢圓形油室,長 150~200 μm;其下有 20 ~50個小型雙韌維管束,斷續排列成環,維管束外圍有少數中柱鞘纖維,壁厚,木化。內側為數列薄壁細胞組成的通氣組織,有大形細胞間隙。中心軸柱薄壁組織間散有多數細小維管束,薄壁細胞含眾多細小草酸鈣簇晶。粉末暗紅棕色。纖維梭形,頂端鈍圓,壁較厚,花粉粒眾多,極面觀三角形,赤道表面觀雙凸鏡形,具3 副合溝。草酸鈣簇晶眾多,直徑 4~26μm,存在於較小的薄壁細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細胞界限不清,含黃色油狀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 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對照品,加乙醚製成每1ml 含16μl 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 5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於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炮製】除去雜質,篩去灰屑。用時搗碎。

【性味】辛,溫。

【歸經】歸脾、胃、肺、腎經。

【功能主治】溫中降逆,補腎助陽。用於脾胃虛寒,呃逆嘔吐,食少吐瀉,心腹冷痛,腎虛陽痿。

【用法用量】 1~3g。

【注意】不宜與郁金同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

【摘錄】《中國藥典》

母丁香 《*辭典》

【出處】《雷公炮炙論》

【拼音名】 Mǔ Dīnɡ Xiānɡ

【別名】雞舌香(《抱朴子》),亭炅獨生(《酉陽雜俎)),雌丁香(《本草蒙筌》)。

【來源】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實。果實將成熟時采收,曬乾。

【性狀】乾燥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厘米,直徑約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帶有土紅色粉末,粗糙,多細皺紋,上端宿萼有4裂片。質堅脆,破之常縱裂為2瓣,內藏少數種子(因種子來成熟,故多已乾癟,不易察見)。氣微香,味辛辣。

【性味】 辛,溫。

1《別錄》:"微溫。"

2《藥性論》:"味辛,無毒。"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治暴心氣痛,胃寒嘔逆,風冷齒痛,牙宣,口臭,婦人陰冷,小兒疝氣。

1《別錄》:"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霍亂心痛。"

2陶弘景:"療惡核毒腫。』

3《蜀本草》:"療嘔逆甚驗。"

4《本耳圖經》:"療口臭最良,治氣亦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錢;或研末。外用:研末調敷或作栓劑。

【注意】 熱證及陰虛內熱者忌服。

1《雷公炮炙論》:"不可見火。畏郁金。"

2《本草經疏》:"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非屬虛寒,概勿施用。"

【附方】

1治暴心氣痛:雞舌香末,酒服一錢。(《肘後方》)

2治胃冷嘔逆,氣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陳橘皮一枚(全者,湯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盞,煎取半盞,去滓熱呷。(《聖濟總錄》)

3治小兒冷疳,面黃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為末,乳汁和蒸二次,薑湯服之。(《衛生易簡方》)

4治風冷乘於齒間,發歇疼痛。口氣宣露:雞舌香、射於各一兩,麝香(細研)一分。上二味,搗羅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勻。每用少許揩齒,良久以溫湯漱口。(《聖濟總錄》雞舌香散)

5治齲齒:雞舌香煮汁含之。(《姚僧坦集驗方》)

6治婦人難產: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錢六分。為末,同活兔膽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頤真堂經驗方》如意丹)

7治陰冷:母丁香為末,縫紗囊如小指,實末,納陰中,中病便已。(《本草衍義》)

【臨床應用】治療小兒疝氣:取母丁香粉適量撒在獨角蓮膏藥上,貼於患處。每隔1~2天換-次,至病癒為止。觀察19例,15例痊癒,3例好轉,1例無效。

【摘錄】《*辭典》

丁香 《全國中草藥彙編》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別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實]

【來源】為桃金娘科丁子香屬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 aromatica Baill.;Syzygium aromatica (L) Merr. 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實入藥。在花蕾開始呈白色,漸次變綠色,最後呈鮮紅色時可採集。將採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曬乾即成。

【源形態】常綠喬木。高達10米。葉對生,葉柄細長,向上漸短;葉片長方倒卵形或橢圓形,長5~10厘米,寬2.5~5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窄下延至柄,全緣。秋季開花,花有濃香,聚傘圓錐花序頂生,花徑約6毫米;花萼肥厚,綠色後轉紫紅色,管狀,先端4淺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帶淡紫,基部管狀,較萼稍長,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數;子房下位,頂端有粗厚花柱,柱頭不明顯。漿果紅棕色,稍有光澤,長方橢圓形,長1~1.5(~2.5)厘米,直徑5~8(~12)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氣。種子數粒,長方形。

【生境分佈】栽培和野生於熱帶地區。原產於非洲摩洛哥,現我國廣東也有種植。

【栽培】 丁香是熱帶性植物,性喜溫暖潮濕,要求年雨量1,200~1,700毫米,最低溫度不低於10℃,溫度低於8℃時葉片就出現凍害現象。適宜在肥沃的鯊壤土或粘壤土地栽培,用播種及空中壓條繁殖,但以播種繁殖為主。播種前首先剝去果肉,然後將種子按種距3~5寸播下,蓋土3~4分。播後澆水,並搭設蔭棚,播後10天可出苗,出苗率95%以上。苗期要注意管理,生長半年後,苗高2~3寸,有4~6對真葉時移栽,行株距6~8寸。丁香幼苗根很細弱,移栽時需帶土團。移栽培育1年後,苗高1尺以上時,即可移至大田。

【化學成分】花蕾(公丁香)含揮發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約3%及少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莢蘭醛;此外,尚含齊墩果酸、鞣質、脂肪油及臘。果實(母丁香)含揮發油2~9%。

【藥理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