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Fēnɡ Xiānɡ Shu Pi
【別名】楓皮(《本草拾遺》),楓香木皮(《綱目》)。
【來源】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的樹皮。
【性味】
1《唐本草》:辛,平,有小毒。
2《本草拾遺》:性澀。
【功能主治】
治洩瀉,痢疾,大風癩瘡。
1《唐本草》:主水腫,下水氣,煮汁用之。
2《本草拾遺》:止水痢。
3《日華子本草》:止霍亂。刺風、冷風,煎湯浴之。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附方】
1治水瀉水痢:楓香木皮煎飲。(《本草匯言》)
2治大風癩瘡:楓香木皮,燒存性,和輕粉各等分,為細末,麻油調搽。(《本草匯言》)
【各家論述】《本草拾遺》:楓皮,本功外,性澀,止水痢。蘇雲下水腫,水腫非澀藥所療,蘇為誤爾。又雲有毒,轉明其謬。水煎止下痢為最。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