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任

何任

何任,男,漢族,1921年1月出生,浙江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1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浙江省名中醫。

 何任:金匱研究第一人

 

●他26歲創辦中國醫學函授社,主編的《金匱要略校注》成為現代校注《金匱要略》的最權威版本;

●他創立的「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之」治療腫瘤12字原則,指導臨床遣方用藥,屢獲奇效;

●他是「十老上書」的領頭人、「八老上書」的參與者,為中醫藥事業發展奔走呼籲;

何任5歲,受父親影響,《本草備要》、《藥性賦》即使看不懂也要背上幾遍,不認識的中藥總是偷著嘗一下;

10歲,對國文、歷史、地理知識頗為精通,一篇《月上柳梢頭》的作文,被老師戲稱為「小鬼」;

14歲,由於患胃病,對中醫、中藥特有興趣,對照《本草》,將所吃中藥的性味歸經詳記心中;

16歲,以一篇《論〈傷寒〉六經》震撼監考老師,隨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上海新中國醫學院,直接插班讀二年級;

26歲,針對中醫教育匱乏的狀況,在杭州創辦中國醫學函授社,面向全國招收中醫函授學員;

……

如今,89歲的何任,面目和善,皮膚白皙,精神矍鑠,溫文爾雅,一副金絲眼鏡後閃動著慈祥而睿智的雙眸,幾道淺淺的皺紋,讓人感受不到他經歷的風霜。當記者採訪他時,提及往事,他時而大笑,時而嚴肅。

立志 選擇中醫我無悔

他生於中醫之家,從小就酷愛中醫;他在抗日戰爭時期乘船赴滬,以「去考學堂、去看我娘」令整船人為之動容;他考取了西醫、中醫兩所院校,最終選擇了中醫,成為一代金匱大家。

何任,1921年出生於一個富庶的中醫之家,早在童年時期,父親便讓他誦讀四書五經及《湯頭歌訣》、《藥性賦》等中醫入門書籍。

1938年,何任立志學醫,擬赴上海學習。當時上海城郊都被日軍佔領、上海市已經成為一座「孤島」,何任通過多種關係,拿到了去上海的通行證,乘上了一艘只有小販才搭乘的小貨輪。

「現在不太平,像你這樣的壯丁,很危險的。」有好心人提醒何任,當時船上以中青年婦女為多,他是整船唯一一個穿長衫的大男孩。

「去考學堂、去看我娘」,面對眾人的疑惑,何任拿出了自己的通行證,以去考學和看母親為由,令好心人頗為感歎。

當時的上海西醫院校居多,而中醫則只有新中國醫學院一處,何任一邊複習英語,一邊學習中文,備考兩所學校。不久成績下來,何任接到了西醫院校的備取通知,同時也順利考取了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二年級的插班生。

「現在我還記得,考題是《論〈傷寒〉六經》,題目極大、極活、極泛」,何任一連用了3個「極」字。「我一直寫到監考先生站在我身邊來催,才收筆。入學後,我聽老師說,我其實可以考三年級的插班生,現在想來,我選擇學中醫是對的,在學校的那段日子,謝利恆、丁仲英、祝味菊、徐小圃、秦伯未、章次公等名家先後施教,讓我視野大開。」

由於基礎紮實,學習刻苦,成績出色,何任深得老師賞識,被同學們一致推舉為年級長。

1941年,實習結束後的何任到浙江永康鹽務局當醫生,接觸到了天花、麻疹、傷寒等疾病,隨後,何任以一篇《中醫診治急性傳染病之實踐》的論文順利拿到畢業證書。

教學 傳承中醫盡全力

他是中醫教育家,1947年在杭州創辦了中國醫學函授社;他辭去公職一心辦學,成為杭州市中醫協會第一屆主任委員;他先後擔任浙江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浙江中醫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他招收中醫學術繼承人、博士後,全力傳承獨特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

為了讓中醫學術發揚光大,何任傾心教育,全力傳承。

1947年,針對許多醫生多為家傳、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拜師學習的往往不能學到老師真傳的狀況,何任就在杭州創辦了中國醫學函授社,向全國招收中醫函授學員。

「那時候抗日戰爭已經結束,可是社會並不太平,物價飛漲,我想找一些參考書,可是全杭州除了幾處舊書攤以外,找不到一家像樣的書店。我買了1本線裝的《脈經》,花了幾斗米的價錢。」提及往事,何任陷入了惆悵。

那時的何任剛結婚1年,愛人陸景濤在工作之餘,也幫何任整理資料,憑著簡樸生活和夜以繼日的工作,何任陸續編寫了《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外科學》等一系列講義,並用於函授教學。

新中國成立後,何任雖然先後擔任杭州市中醫協會主席、浙江中醫進修學校副校長、浙江中醫學院副院長、院長等職,但始終未曾離開中醫教學崗位。

1958年,何任奉命籌建浙江中醫學院(現浙江中醫藥大學),從物色師資,到學習辦學,一邊主持行政工作,一邊投身於中醫教育,培養了無數中醫進修生、本科生和研究生。

他的學生遍天下,1982年,何任出席衛生部第一次「中日《傷寒論》學術討論會」,代表中國學者作」《傷寒論》的博涉知病、多診識脈、屢用達藥「之學術報告,反響巨大。1985年應日本漢方醫界和東京醫校邀請,去日本講學。

1990年,何任被確定為首批全國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招收兩名中醫高徒。對於自己的弟子,他竭其所知,傾囊相授,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傳授。

1993年,何任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成立了「何任中醫基金會」,以獎勵在中醫藥教學、科研中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學生。

如今何任已是接近90高齡,依然思維敏捷,筆耕不輟,堅持門診。

「何老工作起來不知道累,直到現在,還帶著我們到各地講學。」他的弟子徐光星說,「人們曾經不止一次地詢問他,為何還要如此辛苦,他總是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學術 「研究《金匱要略》第一人」

他編寫了解放後第一部《金匱》讀物《金匱要略通俗講話》,至今已發行15萬餘冊;他主編的《金匱要略校注》成為現代校注《金匱要略》的最權威版本,被日本學者譽為「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的第一人」;他被稱為經方大師,和劉渡舟先生一起被稱為「南何北劉」。

何任認為,學生畢業不是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更意味著自己獨立進行艱辛研究的開始。

在教學、臨床之際,他以中醫第一部雜病學專著《金匱要略》為研究重點,開始了自己成為《金匱》大家的探索之旅。

1958年,他編撰出版了解放後我國第一部《金匱》讀物《金匱要略通俗講話》。此書第一次以白話形式對《金匱》原文進行全面闡釋,極大地方便了初學者,受到讀者的廣泛歡迎,至今已發行15萬餘冊。

1985年,他編撰《金匱要略提要便讀》、《金匱要略講義》兩書,為《金匱要略》的教材編撰探索出了一種沿用至今的範式。同年,應日本漢方醫界和東京醫校邀請,何任前往日本講學,為日本學者作「《金匱要略》之研究」的學術報告。精邃的研究,豐富的成果,生動的報告,深得日本學者的尊奉與推崇。

何任研究經方,也善用經方,主張盡可能使用經方全方.1988年,他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每次赴京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北京中醫藥大學董建華先生都會邀請他去義診,當時他主要研究《金匱要略》,北京中醫藥大學劉渡舟主要研究《傷寒論》,二人被董建華先生稱為研究經方的「南何北劉」。

1991年,何任主編的《金匱要略校注》、《金匱要略語譯》兩書由人民衛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其中《金匱要略校注》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部級),並被翻譯成日文版,成為日本醫生學習中醫的教材,他本人也被日本漢方界譽為「中國研究《金匱要略》第一人」。如今,該書成為現代校注《金匱要略》的最權威版本。

作為一代《金匱》大家,何任應用經方非常嫻熟,用藥味少而效宏。

「經方用藥,須有嚴格規律」,何任說,「用大承氣湯就得按『四黃、八樸、五枳、三芒』的比例。如果少其中的芒硝,那就不能說用大承氣湯,而是用小承氣湯。在臨床中,要麼你就準確地運用經方,有針對性的辨病、辨證,要麼不要說你用經方,只能說是個人的經驗方。」

「比如瀉心湯,某一味藥的用量加大,為主藥,就分為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而各方中亦有一些增損,但各有其適應證,不可混用。」

何任每天都要抽出時間讀書、每月都要撰寫論文,至今已發數百篇。《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從1977年創辦至今,每期都有何任的學術論文刊出,30年來從未間斷。

醫術 疑難雜症療效佳

他雖是經方專家,但不排斥時方,當用則用,惟效是求;他創立的「不斷扶正,適時祛邪,隨證治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