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Fanɡ Fēnɡ
【別名】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春、秋均可採挖,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干,捆把後,再曬至足干。
【原形態】
防風,又名:山芹萊、白毛草。
多年生草本,高30~80厘米,全體無毛。根粗壯,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2歧分枝。基生葉三角狀卵形,長7~19厘米,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全緣;葉柄長2~6.5厘米;頂生葉簡化,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5~9,不等長;總苞片缺如;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小總苞片4~5,披針形;萼齒短三角形,較顯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頭,向內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卵形,幼嫩時具疣狀突起,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懸掛在二果柄的頂端,分果有稜。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野生於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分佈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南等地。
【性狀】
乾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厘米,根頭部直徑約1厘米,中部直徑1~1.5厘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節,節上有棕色粗毛,頂端有莖的殘痕;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除散生污黃色的橫長皮孔外,點狀突起的鬚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而軟,易折斷,斷而不平坦,木部淡黃色,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氣微香,味微甘。以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中心色淡黃者為佳。外皮粗糙、有毛頭,帶硬苗者質次。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於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
【化學成份】防風含揮發油、甘露醇、苦味甙等。
【藥理作用】
1解熱作用
對人工發熱家兔,經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2鎮痛作用
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鑒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顯提高痛閾(電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3抗菌作用
新鮮關防風搾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種未經鑒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關防風醇浸膏給家兔皮下注射,對血糖無影響。
【鑒別】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 5~30列細胞。皮層窄,有較大的橢圓形油管。韌皮部較寬,有多數類圓形油管,周圍分泌細胞4~8個,管內可見金黃色分泌物;射線多彎曲,外側常成裂隙。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導管甚多,呈放射狀排列。根頭處有髓,薄壁組織中偶見石細胞。粉末淡棕色。油管直徑17~60μm,充滿金黃色分泌物。葉基維管束常伴有纖維束。網紋導管直徑14~85μm。石細胞少見,黃綠色,長圓形或類長方形,壁較厚。
【炮製】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性味】
辛甘,溫。
1《本經》:味甘,溫。
2《別錄》:辛,無毒。
3《藥品化義》:氣和,味甘微辛,性微溫。
4《本草再新》:味辛,性平,無毒。
【歸經】
入膀胱、肺、脾經。
1《珍珠囊》:太陽經本藥。
2《湯液本草》:足陽明胃、足太陰牌二經之行經藥。
3《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4《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能主治】
發表,祛風,勝濕,止痛。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寒濕痺,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破傷風。
1《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週身,骨節疼痺,煩滿。
2《本草經集注》:殺附子毒。
3《別錄》: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4《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5《珍珠囊》: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6《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
7王好占:搜肝氣。
8《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濕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
9《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注意】
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1《本草經集注》: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2《唐本草》:畏萆薢。
3《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洩不因於寒濕,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4《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濕者禁用。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附方】
1治風邪傷衛,有汗惡風:防風、荊芥、葛根。(《症因脈治》防風湯)
2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濕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於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蘭室秘藏》清空膏)
3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防風、白芷各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如牙風毒,只用茶清為丸,每服一丸,茶湯下。如偏正頭風,空心服。如身上麻風,食後服。未癒連進三服。(《普濟方》)
4治風熱拂郁,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干,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等症:防風、川芎、當歸、芍葯、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宜明論方》防風通聖散)
5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聖惠方》防風散)
6治癰疽最難收口者: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二錢,雄豬蹄一節。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乾,然後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外科十法》防風湯)
7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聖濟總錄》防風丸)
8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後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斗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本事方》玉真散)
9治自汗:防風、黃芪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玉屏風散)
十治盜汗: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世醫得效方》防風散)
⑾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秘澀: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簡便單方》)
⑿治崩中:防風去蘆頭,炙亦為末,每服二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經驗後方》)
⒀治黴菌性陰道炎:防風、大戟、艾葉各五錢。水煎,熏洗,每日一次。(徐州《單方驗方新醫療法》)
【備註】
除上述正品防風外,尚有以下幾種,均為地區習慣用藥。
1川防風為同科植物短裂稿本的根,詳川防風條。
2竹葉防風
為同科植物竹葉防風的根,詳竹葉防風條。
3雲防風
為同科植物松葉防風的根,產雲南、四川。植物高30~100厘米,莖有細條紋。葉為2回或3回成三數分裂,裂片狹線形或線狀披針形,中部以上莖生葉有葉鞘。傘形花序,花序柄延長,堅硬;無總苞或僅有葉狀總苞1片;傘輻6~8,長短不一;小總苞片約10片;萼缺;花冠黃色。果卵形。
4新疆防風
為同科植物細葉防風的根。產新疆。植物高1~2米。基生葉多數,3回羽狀全裂,裂片線形;莖生葉較小。傘形花序,傘輻少數,不等長,被短柔毛;總苞有5~10片披針形苞片,背面被短柔毛;小傘形花序有花多數,集成頭狀,小總苞有6~7片小苞片;萼齒短,絲狀;花瓣白色。果近圓柱形,密生柔毛。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