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Liou的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曬乾。醋炙後用。
別名:甘澤、腫手花根
藥性類別:暫未分類
性味與歸經: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能與主治:瀉水遂飲,消腫散結。用於重症水腫,胸腹積水,溫熱腫毒。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5-3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反甘草。體弱及孕婦忌用。
貯藏:置乾燥處。
臨床應用:
1.控涎丹(《三因方》)治凡人忽患胸背手腳,頭頂腰挎隱痛,此乃是痰涎在心膈,變為此疾:甘遂、大戟、白芥子各30g。上為末。糊丸如梧子大,每服5-7丸,至10丸,薑湯或熟水下。方中甘遂瀉水遂飲,為君藥。
2.甘遂半夏湯(《金匱要略》)治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下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去故也:甘遂(大者)3枚,半夏12枚,芍葯5枚,甘草(如指大,炙)1枚。水煎,和蜜服。方中甘遂瀉水遂飲,為君藥。
3.三花神祐丸(《大同方劑學》)治中滿腹脹,一切水濕腫滿等症:甘遂、大戟、芫花(醋拌炒)各15g,牽牛60g,大黃(為細末)30g,輕粉3g。上為末,滴水為丸,如小豆大,初服5丸,溫水下,每日3服,加至快利病去為度。方中甘遂瀉水遂飲,消腫散結,為君藥。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