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江蘇藥材志》
【拼音名】Huanɡ Dɑn Shu
【別名】刺黃連、樹黃連、土黃連(《廣西中藥志》),長葉小檗、土黃柏(《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三顆針(《廣西中草藥》)。
【來源】為小檗科植物廬山小檗的莖及根。春、秋挖取全株,剪除枝葉及細根,或削除部分栓皮,曬乾。
【原形態】落葉灌木,高約1~3.5米。莖多分枝,枝有細溝紋,並具針刺,刺通常不分叉,偶為三分叉,長1~2.5厘米。葉簇生;倒披針形至匙形,葉基漸狹而呈柄狀,全長約4~8厘米,寬約1.2~2.6厘米,全緣,表面光滑。花序略呈總狀,或近傘形,腋生;小苞片披針形;萼片6,兩輪,內輪3枚較大;花瓣6,橢圓狀倒卵形,長約2~3毫米,較萼片略狹,內側墓部具二蜜腺;雄蕊6,與花瓣對生,花藥呈二瓣裂;子房上位,花柱不明顯,柱頭扁平而大,胚珠1,直立。漿果矩圓形,長9毫米,紅色,微有粉,無宿存花柱。
【生境分佈】生長於林下、溝邊。分佈廣西、江西、江蘇、浙江等地。產於廣西、江蘇等地。
【性狀】乾燥的莖呈類圓柱形,表面灰棕色,有溝紋,並有少數小形皮孔。上部多分枝,枝直徑約3~5毫米,顯灰棕至暗棕色,表面有明顯的縱稜數條;針刺較多,單個或2~3分叉。主根呈圓柱形,直徑達4~5厘米或以上;根頭部留有莖基及芽;側根及支根呈扭曲狀;外表土黃色至灰棕色,栓皮易片狀脫落而露出棕黃色的皮部。莖枝及根的質地堅硬,斷面強纖維性,呈鮮黃色,莖及枝中央具髓部;根無髓,木質部佔絕大部分。斷面置螢光燈下可見強烈的黃色螢光。味極苦。
【化學成份】含小檗鹼,根含1.52%,莖枝含0.98%(均以鹽酸鹽計)。
【性味】《廣西中藥志》:味苦,性寒,無毒。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治肝炎,膽囊炎,腸炎,菌痢,咽喉炎,結膜炎,尿道炎,瘡瘍腫毒。
1《廣西中藥志》:治消化不良,腹痛,腸炎下痢等症。
2《廣西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細菌性痢疾,腸胃炎,咽喉炎,口腔炎,尿道炎,急性結膜炎,瘡瘍潰爛。預防流腦。
3蘇醫《中草藥手冊》:治急性肝炎,膽囊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煎水洗。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