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Hai Mǎ
【別名】水馬(《抱朴子》),蝦姑(《海南介語》),龍落子、馬頭魚(《動物學大辭典》)。
【來源】為海龍科動物克氏海馬、刺海馬、大海馬、斑海馬或日本海馬除去內臟的全體。全年均可捕獲,但以8~9月產量最大。搞得後,將內臟除去,曬乾;或除去外部灰、黑色皮膜和內臟後,將尾盤捲,曬乾,選擇大小相似者,用紅線纏紮成對。商品分為海馬、刺海馬兩類。另有一種為幼體的乾燥品,稱為海蛆。
【原形態】
1克氏海馬
體形側扁,腹部稍凸出,軀幹部呈七稜形,尾部四稜形,為海馬中最大的一種。體長30~33厘米。頭冠短小,尖端有5個短小的棘,略向後方彎曲。吻長,呈管狀。眼較大,側位而高。眼間隔小於眼徑,微隆起。鼻孔很小,每側2個,相距甚近,緊位於眼的前方。口小,端位,無牙。鰓蓋凸出,無放射狀紋。鰓孔小,位近於側背方。肛門位於軀幹第11節的腹側下方。體無鱗,完全為骨質環所包,骨質環體部11,尾部39~40;體上各環稜棘短鈍呈瘤狀。背鰭長,18~19,較發達,位於軀幹最後2體環及尾部最前2體環的背方。臀鰭4,短小,胸鰭18,短寬,略呈扇形。無腹鰭及尾鰭。各鰭無棘,鰭條均不分枝。尾端捲曲。全體淡黃色,體側具白色線狀斑點。
多棲於深海藻類繁茂處。棲止時,常以尾端纏附於海藻的莖枝上。食物主要為小型的甲殼動物。分佈廣東沿海一帶;福建、台灣沿海亦有。
2刺海馬
體長20~24厘米,頭冠不高,尖端具4~5細而尖銳的小棘。吻細長,呈管狀。吻長大於或等於眶後之頭長。骨質環體部11,尾部35~36;體上各骨環接結處及頭部的小棘特別發達,這是刺海馬有別於其他種類的特徵。背鰭長,18。臀鰭4,很小,胸鰭18,短而寬。體為淡黃褐色,背鰭近尖端具一縱列斑點,臀、胸鰭淡色,體上小棘尖端呈黑色。
分佈廣東及福建沿海。
3大海馬
體長20~24厘米。頭冠較低,頂端具5個短鈍粗棘。吻長恰等於眶後頭長。骨質環體部11,尾部35~36;頭部及體環與尾環上的小棘均不甚明顯。背鰭17,臀鰭4,胸鰭16。體呈黑褐色,頭部及體側有細小暗黑色斑點,且有瀰散細小的銀白色斑點,背鰭有黑色縱列斑紋,臀、胸鰭淡色。
分佈廣東沿海及海南島。
4斑海馬
體長10~18厘米。頭冠短小,頂端具5個小突棘。吻管較短,不及頭長的1/2。骨質環體部11,尾部40~41;體節1、4、7、11骨環和尾節1、5、9、13、17骨環的背方接結處呈隆起狀脊,背側方棘亦較其他種類為大。背鰭20~21,臀鰭4,胸鰭17~18。體黃褐色乃至黑褐色,眼上具放射狀褐色斑紋,體側背方第1、4、7節小棘基部各具一大黑斑,是斑海馬與其他種海馬的不同特徵。
分佈福建、廣東沿海。
5日本海馬
體長76~100毫米。頭冠低小,上具5個短小鈍棘。吻部較短,約近頭長的1/3。體側扁,腹部突出。尾部四稜形,以後漸細,捲曲。骨質環體部11,尾部37~38;軀幹部第1、4、7、11和尾部5、9、10、12體環稜棘特別發達。背鰭16~17,臀鰭4,胸鰭13。體灰褐色,頭上、吻部及頰部具不規則斑紋,體側亦有不規則斑紋,腹緣黑褐色。
分佈遼寧、河北、山東、廣東沿海。
【性狀】
1海馬
為克氏海馬、大海馬、斑海馬、日本海馬的乾燥全體。體呈長條形,略彎曲或捲曲,長10~25厘米,上部粗而扁方,直徑約2~3厘米,下部細而方,直徑約1厘米,尾端略尖而彎曲。頭似馬頭,具管狀長嘴,有1對深陷的眼睛。表面黃白色或灰棕色,略有光澤,上部具6稜,下部有4稜,密生突起的橫紋,邊緣有齒,背部有鰭。骨質堅硬,不易折斷。氣微腥,味微鹹。以個大、色白、體完整者為佳。
主產廣東、福建及台灣等地。以廣東產量最大。
2刺海馬
為刺海馬的乾燥全體。形與海馬相似,但較小,長約20厘米,通體具硬刺,刺長2~4毫米。其他性狀同上種。
主產福建、廣東等地。
3海蛆(《百草鏡》)
又名:小海駒、小海馬。為海馬的幼體。形狀與海馬相似而較小。
產地同海馬。
【藥理作用】克氏海馬的乙醇提取物,可延長正常雌小鼠的動情期,對去勢鼠則可出現動情期,並使子宮及卵巢(正常小鼠)重量增加。以小鼠前列腺、精囊、提肛肌的重量作為指標,海馬(品種未註明)提取液表現雄性激素樣作用,其效力較蛇床子、淫羊藿弱,但比蛤蚧強。
【炮製】海馬:用水刷淨,切塊或打碎。酒炙海馬:淨海馬用黃酒濕潤,微火烘烤至酥松而呈黃色即成。
【性味】
甘,溫。
1《本草拾遺》:性溫平,無毒。
2《品彙精要》:味鹹,性溫平,無毒。
3《綱目》:甘,溫平,無毒。
【歸經】
入肝、腎經。
1《本草新編》:入腎經、命門。
2《本草撮要》:入足少陰、厥陰經。
【功能主治】
補腎壯陽,調氣活血。治陽痿,遺尿,虛喘,難產,癥積,疔瘡腫毒。
1《本草拾遺》:主婦人難產。
2《本草圖經》:婦人將產,燒末飲服。《異魚圖》雲,主難產及血氣痛。
3《品彙精要》:謂氣和血。
4《綱目》:暖水藏,壯陽道,消瘕塊,治療瘡腫毒。
5《本經逢原》:陽虛多用之,可代蛤蚧。
6《海南介語》:主夜遺。
7《藥材學》:溫通任脈,用於喘息及久喘。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散劑,0.3~1錢。外用:研末撒。
【注意】孕婦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
1治遠年虛實積聚瘕塊:木香一兩,海馬子一對(雌者黃色,雄者青色),大黃(炒、銼)、青橘皮(湯浸,去白,焙)、白牽牛(炒)各二兩,巴豆四十九粒。上六味,以童子小便浸青橘皮軟,裹巴豆,以線系定,入小便內再浸七日,職出,麩炒黃,去巴豆,只使青橘皮並余藥粗搗篩。每服二錢匕,水一盞,煎三、五沸,去滓,臨睡溫服。(《聖濟總錄》木香湯)
2治發背諸惡瘡,兼治療瘡:海馬一雙(炙),穿山甲(黃土炒)、水銀、硃砂各二錢,雄黃三錢,輕粉一錢,腦子、麝香各少許。上除水銀外,各研為末和合,入水銀再研至無星。針破瘡口,點藥入內,一日一點。(《急救仙方》海馬拔毒散)
【各家論述】
1《綱目》:海馬,雌雄成對,其性溫暖,故難產及陽虛多用之,如蛤蚧、郎君子之功也。
2《本草新編》:海馬,亦蝦屬也,入腎經命門,專善興陽,功不亞於海狗,更善墮胎,故能催生也。海馬功用不亞膃肭臍,乃尚膃肭臍不尚海馬,此世人之大惑也。誰知海馬不論雌雄,皆能勃興陽道,若膃肭臍,必須用雄者始效,貴價而買,仍是贗物,何若用海馬之適用哉。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