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1.《別錄》:黃連,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二月、八月采。
2.陶弘景:黃連,今西間者色淺而虛,不及東陽、新安諸縣最勝。臨海諸縣者不佳。用之當布裹去毛,令如連珠。俗方多療下痢及渴。
3.《唐本草》:黃連,蜀道者粗大節平,味極濃苦,療渴為最;江東者節如連珠,療痢大善。今澧州者更勝。
4.《四聲本草》:黃連,今出宣州絕佳,東陽亦有,歙州、處州者次。
【拼音名】Huanɡ Lian
【英文名】Coptis Root, Golden Thread
【別名】王連、支連
【來源】
藥材基源:為毛茛科植物黃連、三角葉黃連或雲南黃連的根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Coptis chinensis Franch.[C.teeta Wall.var.chinensis Finet et Gagnep.]2.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3.Coptis teetoides C.Y.Cheng
采收和儲藏:黃連栽後5-6年的10-11月間收穫。用黃連抓子連根抓起,抖掉泥土,剪去鬚根和葉,取根莖在黃連炕上供炕乾燥,烘時用操板翻動,並打掉已乾燥的泥土。五六成平時出炕,根據根莖大小,分為3-4等,再分別細炕,勤翻動,待根莖斷面呈乾草色時即可出炕,裝入槽籠,撞掉泥土和鬚根即成。每1hm2可產干黃連1500-2250kg。
【原形態】
1.黃連,多年生草本。根莖黃色,常分枝,密生多數鬚根。葉全部基生;葉柄長5-12(-16)cm;葉片堅紙質,卵狀三角形,寬達10cm,3全裂;中央裂片有細柄,卵狀菱形,長3-8cm,寬2-4cm,頂端急尖,羽狀深裂,邊緣有銳鋸齒,側生裂片不等2深裂,表面沿脈被短柔毛。花葶l-2,高12-25cm,二歧或多歧聚傘花序,有花3-朵;總苞片通常3,披針形,羽狀深裂,小苞片圓形,稍小;萼片5,黃綠色,窄卵形,長9-12.5mm;花瓣線形或線狀披針形,長5-7mm,中央有蜜槽;雄蕊多數,外輪雄蕊比花瓣略短或近等長;心皮8-12,離生,有短柄。蓇葖果6-12,長6-8mm,具細柄。種子7-8粒,長橢圓形,長約2mm,寬約0.8mm,褐色。花期2-4月,果期3-6月。
2.三角葉黃連,根莖黃色,不分枝或少分枝,節間明顯,密生多數細根,匍匐莖橫走。葉片卵形,寬達15cm,3全裂;中央裂片三角狀卵形,長3-12cm,寬3-10cm,羽狀深裂,深裂片多少彼此密接。花瓣近披針形,雄蕊短,僅為花瓣的1/2左右。3.雲南黃連,根莖黃色,節間密,較少分枝,生多數鬚根。葉片卵狀三角形,長6-12cm,寬5-9cm,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狀菱形,先端長漸尖至漸尖,羽狀深裂,深裂片彼此流離,相距最寬處可達1.5cm。花瓣匙形至卵狀匙形,先端鈍。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生於海拔1000-2000m山地密林中或山谷陰涼處。野生或栽培。
2.栽培於四川峨眉及洪雅-帶海拔1600-2200m之間的山地林下。
3.生於海拔1500-2300m之間的高山寒濕的林蔭下,野生或栽培。
資源分佈:1.分佈於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等地;在四川東部。
湖北西部和陝西南部有較大量栽培。
2.分佈於雲南西北部及西藏東南部。
【栽培】
1.生物學特性 黃連性喜冷涼陰濕,在川東、鄂西海拔1200-1800m的高山地區有大量栽培,產區多雨多霧,年平均溫度在10℃左右,7月份平均21℃,1月份平均-3--4℃,冬季在冰雪覆蓋下越冬,葉可保持常綠不枯。年平均降雨量1300-1700mm,大氣相對濕度90%左右。耐肥力很強;土壤以上泡下實,土壤上層以富含腐殖質肥沃疏鬆的沙壤土,下層以保水保肥力較強的粘壤上最適宜;酸性至微酸性土,pH5.5左右。黃連為陰地植物,有強大的葉面積群,可利用林間間隙照射的陽光,忌直射強光。
2.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種子底胚後熟類型。5月上旬種子成熟采收後,選擇陰涼較平坦的山坡用樹枝搭蔭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內,挖20cm深地作窖,將種子與濕沙在窖內層積貯藏。經早晚及秋季低溫,胚逐漸發育形成。10- 11月間種子裂口後撒播於高畦,每1hm2播種子22.5-37.5kg,用牛馬糞覆蓋。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蔭,3月初出苗,揀去畦面落葉,併除淨雜草。苗期5-6月間應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間撒細碎牛馬糞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傳統的栽連技術都採用搭棚遮蔭,於冬季砍樹搭1.2m高蔭棚,蔭蔽度70%左右,棚內作1.6m寬高畦(廂)。播種後第3年3月間苗圃幼苗已長出4-6片真葉時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萬株。近年有用玉米間作與林間栽連技術,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見方,間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喬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營養缽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時,在高畦溝兩邊以株距30cm,葉對葉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葉封壟後即在行間栽黃連。冬季玉米收穫後,用玉米稈編織矮棚,為黃連遮蔭。次年復栽玉米,約4-5年後灌木已成林,可為黃連遮蔭,不再栽種玉米。黃連收穫後在林間整地,施足底肥,還可再栽連;灌木林栽黃連2-3季後,喬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喬木林下栽連。採用玉米和造林遮蔭技術栽連,不但不影響黃連產量,同時省工、省料、節約投資,活立木積蓄量比不栽黃連的樹林快1倍。
3.田間管理 栽植後,立即撒施少量牛馬糞及熏土稱刀口肥。
每年早春、夏季種子收穫後及冬季10-11月間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為主,冬肥以牛馬糞及熏土為主,施各肥後應培土。第1、第2年培土約1cm,第3、第4年2-3cm。追肥前應除草,移栽後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雜草,每年應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黃連已封壟,結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連,當年5月種子采收後應揭去蓋棚敞陽,抑制葉的生長,促使根莖充實;林間栽連,栽後第3年開始冬季應修枝亮棚,使蔭蔽度由栽連時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
4.病蟲害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應降低蔭蔽度增加光照並可用石硫合劑防治。蟲害有蠐螬、螻蛄等,可用毒餌誘殺。早春有麂子、錦雞為害花苔和種子,應圍以籬笆,加強人工捕殺,減較為害。
【性狀】
1.性狀鑒別 (1)味連 根莖多簇狀分枝,彎曲巨抱,形似倒雞爪狀,習稱雞爪黃連;單枝類圓柱形,長3-6cm,直徑2-8mm。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外皮剝落處顯紅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結節狀隆起、鬚根及鬚根殘基,有的節間表面平滑如莖桿,習稱過橋;上部多殘留褐色鱗葉,頂端常留有殘餘的莖或葉柄。質堅硬,折斷面不整齊,皮部橙紅色或暗棕色,木部鮮黃色或橙黃色,髓部紅棕色,有時中空。氣微,味極苦。
(2)雅連 多為單枝,略呈圓柱形,微彎曲,長4-8cm,直徑5-10mm。過橋較長。頂端有少許殘莖。
(3)雲連 多為單枝,彎曲呈約狀,較細小,長2-5cm,直徑2-4mm。
以身干粗壯、殘留葉柄及鬚根少、質堅實、斷面紅黃色者為佳。
2.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1)味連 鱗葉組織常脫落。木栓層為數列木栓細胞。皮層寬廣,有的可見根跡和葉跡維管束;石細胞黃色,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紙管束外韌型,呈斷續的環狀排列,束間形成層不明顯。韌皮部外側有纖維束,大小不等有數個至數十個或上百個纖維;有的還伴有黃色石細胞。木質部黃色,均木化;木纖維較發達。髓部薄壁細胞間有時可見少數單個或成群存在的石細胞。薄壁細胞均含澱粉粒。
(2)雅連 與味連相似,但髓部有多數石細胞。
(3)雲連 無石細胞和韌皮纖維。
3.粉末特徵:(1)味連 黃棕色或黃色。1石細胞鮮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多角形或稍延長,直徑25-64μm,長約至102μm,壁厚9-28μm,紋孔明顯,有的層紋明顯。2木纖維眾多,黃色,細長;直徑10-13ctn,壁稍厚,木化,紋孔稀疏。3韌皮纖維鮮黃色,紡錘形或長梭形,長136-185μm,直徑25-40μm,壁較厚,紋孔較稀。4導管主為孔紋和螺紋導管,直徑8-20μm。5澱粉粒多為單粒,長圓形、腎形、類球形或卵形,直徑1-10μm;復粒少數,由2-4分粒組成。3鱗葉表皮細胞綠黃色或黃棕色,略呈長方形,壁微波狀彎曲。
(2)雅連 與味連相似,主要特徵:石細胞較多,鮮黃色,長橢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或不規則條形,長35-252μm,直徑23-102μm,墨厚7-26μm,層紋細密而用顯。
(3)雲連 無石細胞。
【化學成份】
1.黃連 根莖含小檗鹼(berberine)5. 56%-7.25%,黃連鹼(coptisine),表小檗鹼(epiberberine),小檗紅鹼(berberrubine),掌葉防已鹼(palmatine),非洲防己鹼(columbam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甲基黃連鹼(worenine),木蘭花減(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黃柏酮(obakunone),黃柏內酯(obakulactone)。
2.三角葉黃連 根莖含表小檗鹼,小檗鹼,黃連鹼,掌葉防已鹼,甲基黃連鹼,藥根鹼,木蘭花鹼。
3.雲南黃連 根莖含小檗鹼,掌葉防已鹼,藥根鹼,甲基黃連鹼,木蘭花鹼,黃連鹼。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黃連煎劑100%濃度,平皿法實驗表明對痢疾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7種革蘭氏陰性菌及葡萄球菌、a-溶血性鏈球菌、B-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百日咳桿菌等5種革蘭氏陽性菌皆有較強的抑菌作用。黃連煎劑以試管稀釋法試驗表明1:160 對宋內氏、1 :1280 對弗氏、1:2560 對志賀氏、1 :5120 對施氏痢疾桿菌,1:160 對傷寒桿菌,1:128 對鼠疫桿菌,1:160及1:1280分別對a-及B-溶血性鏈球菌,1:640對白喉桿菌、肺炎雙球菌、霍亂弧菌,1:2560對人結核桿菌(H37)有抑製作用。黃連水煎液1 :640對炭疽桿菌,1:32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丹毒桿菌,1:20對綠膿桿菌有抑製作用。黃連煎液100%,酊劑20%,用平皿濾紙法或滲透法試驗對志賀氏、施氏、弗氏痢疾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均有顯著的抑製作用。黃連水煎劑100%濃度,平皿打孔法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