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樟

【出處】《貴州草藥》

【拼音名】Hou Zhānɡ

【別名】香樹、楠木、猴挾木、香樟(《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牛筋條、牛荊樹(《中草藥土方土法戰備專輯》)。

【來源】為樟科植物猴樟的根皮或莖皮。全年可采。

【原形態】喬木,高達16米。樹皮紅褐色;小枝圓柱形,暗紫色,末節有角稜;芽卵形,具絹狀毛。葉互生,厚紙質,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8~17厘米,寬3~10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圓形,上面幼時稍有細毛,後變光亮,下面初有灰色絹絲狀毛,後則稍有短柔毛,呈灰白色,中脈暗紅色,側脈4~6對,互生,下部葉脈有時對生,脈腋有腺點;葉柄長2~3厘米。圓錐花序腋生或側生,長10~15厘米,2回又狀分歧;總梗長4~6厘米;花被6裂,花被管漏斗狀;裂片卵形,先端反曲,內面有白色絹毛,早落;發育雄蕊9,花藥4室,第三輪雄蕊花藥外向瓣裂,果實球形,逕7~8毫米,果梗先端膨大,宿存花被的先端反曲,果托盤狀。

【生境分佈】生於山野叢林中。分佈雲南、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亦有人工栽培。

【化學成份】根、干、枝、葉均含揮發油,以根部含油量最高,約2.9%(枝含油量0.06%,葉含油量0.46~0.6%)。油的化學成分大體可分3個類型:一以含黃樟醚為主(含量達84%),醛酮含量為1.8%,還含檸檬醛、莰烯、α-蒎烯、檸檬烯、芳樟醇、α-松油醇、樟腦、甲基庚烯酮、桉葉素、丁香油酚、苄系倍半萜等;二以含桉葉素為主,醛酮含量為7.4%,還含芳樟醇、單萜烯等;三以含單萜烯為主,醛酮含量為8.0%;還含水芹烯、黃樟醚、芳樟醇等。

【性味】《貴州草藥》:辛,溫。

【功能主治】

1《貴州草藥》:驅風,行氣,溫中,鎮痛。

2《中草藥土方土法戰備專輯》:莖皮治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研末調敷或研末酒炒布包作熱敷。

【附方】

1治風寒感冒:香樟根皮五錢。煨水服。

2治胃腸炎:香樟根皮、辣蓼根各五錢。煨水服。

3治腹中痞塊:香樟根皮、生婪、橘葉、石菖蒲各一兩。研末,酒炒包患處肚皮外面。

4治勞傷疼痛:香樟根皮、鐵筷子、辣蓼根、鵝不食草各五錢。泡酒服,一日三次,每次五錢。(選方出《貴州草藥》)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