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仲瑛

[FS:CONTENT_START]

周仲瑛

周仲瑛,男,漢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1948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藥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名中醫。

他主持編寫《中醫內科學》等多部教材,創建內科學總論,確立以臟腑為辨證核心、內科疾病系統分類的基礎,首倡「臟腑病機證素辨治」新論

他深入到出血熱疫區10餘年,首倡「病理中心在氣營」、「三毒」等新理論,並形成「瘀熱」病機學說

他擅長復合立法,組方選藥,臨床療效顯著

見過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周仲瑛的人,都會驚羨他的形象和氣質。年過八旬的他,給人一種仙風道骨的感覺,花白的頭髮,寬大的額頭,炯炯的目光,機敏的談吐,紅潤的臉龐沒有一點老年斑。

這位慈祥的老人,幾乎為中醫奉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從年幼隨父在鄉間治療瘟疫,到深入疫區阻擊流行性出血熱病;從創建內科學總論,到提出「瘀熱」病機學說;從抗擊非典到走向甲型流感科研前線,周仲瑛始終在踐行著中醫的繼承與創新。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周仲瑛意識到震後疫病流行的可能。經過深思熟慮,他提筆寫下「防疫清解方」、「防疫化濁方」,分別用於防治疫毒犯肺所引起的呼吸系統感染性疾病、穢濁傷中所引起的消化系統感染性疾病。隨後緊急配製的6000服顆粒劑被送到災區。不少人對於周仲瑛公開如此珍貴的處方感到不解,但他卻說,「這兩個方子說珍貴也珍貴,因為這是我60年從醫經歷積累而成;說不珍貴也不珍貴,因為中醫原本就是要為人民服務。」這就是周仲瑛對大醫精誠最樸實的註解。


成 長

中醫世家  循循善誘

幼承庭訓  耳濡目染

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個美麗的江南小鎮——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馬塘鎮,祖輩幾代以醫為業,濟世活人。

周仲瑛剛出生時,其父周筱齋雖年僅29歲,卻已是聞名鄉里的中醫大夫。周仲瑛從小看到許多患者經父親治療擺脫病痛,被神奇的中醫藥所深深地吸引。「過去的醫療條件較差,在一般群眾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醫生。這類病見效快,自己無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周仲瑛說。

13歲時,周仲瑛小學畢業便正式隨父親研習中醫。童年時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對中醫已經有了感性認識,也能認識一些中藥。但嚴格的父親並沒有讓他立即開始研讀醫書,而是要求他「業醫必先精文」,先選背古文,然後再系統學習《內經》、《傷寒》等醫學典籍。

「雖然那個時候也覺得枯燥,但現在回想起來卻受益匪淺。」周仲瑛說,「中醫本身就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科技、藝術範疇,如果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就不易搞懂中醫理論的內在含義。」

1945年,17歲的周仲瑛開始跟隨父親出診。他白天隨父親診脈看病,晚上聽父親傳授醫道。1947年,已經有一定臨床實踐經驗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國醫學院中醫師進修班學習。當時上海的著名老中醫章次公、朱鶴皋、 蔣文芳、盛心如等,都親自授課並臨床帶教。周仲瑛在這裡進一步夯實了中醫經典和臨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醫派的特長,思路更加開闊。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鄉馬塘開始獨立行診。有一次,他遇到一位農村病人,高燒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許多經驗豐富的醫生都不敢下手治療,病人家裡也做好了後事的準備。周仲瑛仔細診查後,急用「紫雪丹」清熱開竅,熄風止痙。按照他所開的處方,病人服後果然熱退神清,轉危為安。一時間,此事在當地醫界引起了很大反響,周仲瑛也名聲大振。

1955年,江蘇省中醫進修學校招募學員。儘管在當地繼續行醫能夠[FS:PAGE]名利雙收,但周仲瑛卻毫不遲疑地參加了選拔考試,並順利入選。

入學後,周仲瑛驚喜地發現,這裡的任課教師鄒雲翔、曹鳴皋、時逸人、王慎軒、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醫。在進修學校學習期間,他不僅重新溫讀了許多中醫專著,同時還接受了西醫學知識,開拓了思路,增長了見識,為後來的科學研究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1956年開始,周仲瑛留在江蘇省中醫院擔任住院醫師。


醫 術

傳統絕學  實效為憑

復法組方  顯示奇功

30歲的奚先生半年多來感覺渾身乏力、食慾不振,而且有尿黃的症狀。經檢查,他的肝功明顯異常,全身皮膚高度黃染。一家大醫院診斷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經過1個多月的治療,仍沒有改善。

周仲瑛診察後,認為其「慢肝久病,肝脾兩傷,濕遏熱郁,久病絡瘀,濕甚於熱」,並為其開了理氣化濕、清熱解毒、祛瘀退黃的藥。奚先生服藥1周後病情有所改善,複查肝功能、黃疸指數均有下降。調理兩周,黃疸穩步下降,肝功繼續改善,症狀明顯減輕。

周仲瑛主張,在處理這些證候兼夾、病機錯雜的疑難病證時,需要將兩種以上的治法聯合起來應用,以取得更好效果、這種聯合組方的方法就是復法。復法主次兼顧,各個擊破,是治療疑難病證的重要方法。復法組方治療疑難病是周仲瑛最具特色的學術經驗之一。

急症同樣也是周仲瑛長期致力研究的領域,並且大量的治療案例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人們對於「中醫是個慢郎中」的偏見。

有位50歲的婦女,患有原發性血小板減少症,使用大劑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病情未能好轉。後來因為感冒發燒,引發肺部感染導致呼吸衰竭。周仲瑛診察見其皮膚有大塊的出血瘀斑,喉中伴有濃痰聲,呼吸急促且神智不清。認為此證屬於絡熱血瘀,陰絡受損,迫血妄行,痰熱壅肺,肺失清肅。周仲瑛為其開處方服藥3劑之後,病人神志清醒,出血停止。

有位12歲的小學生,突然發高燒39.2℃,頭痛、嘔吐,繼則抽搐,呼吸急促,神志不清。西醫診斷是流行性乙型腦炎(重型極期)。周仲瑛見其面部發紫,脖子僵硬,舌鮮紅而苔黃膩,辨證為暑溫,氣營兩燔,便立即用他研製的清氣涼營注射液,同時配合補液、糾正呼吸衰竭、脫水等對症療法,兩小時後該患者額頭開始微微出汗,體溫逐漸下降;1天後體溫降到正常,神志清醒;5天後症狀基本消失,1周便康復出院。

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實際上,周仲瑛曾用中醫中藥救治過大批急危重症病人。

他用瀉下通瘀合劑治療流行性出血熱腎功能衰竭少尿期202例,總有效率達到96.5%;他用清氣涼營法治療病毒感染性高熱361例,病種包括出血熱、乙型腦炎、流行性腮腺炎等,99.17%的患者都獲得治癒,病死率僅為0.83%。

豐富的經驗積澱使周仲瑛對中醫急症充滿了信心。周仲瑛認為,中醫急症、疑難重症是最能彰顯中醫優勢特色的領域,「繼承發展中醫急症醫學是振興中醫藥學的關鍵。」


醫 德

仁心仁術  濟世救人

不顧風險  深入疫區

20世紀70年代末,歐亞大陸出血熱病開始肆虐。由於沒有可靠的控制辦法,該病一度造成舉國恐慌,人人談之而色變。江浙一帶也成為疫病流行的重災區。正在江蘇省中醫院工作的周仲瑛臨危受命,開始了流行性出血熱的臨床研究。

周仲瑛堅信實踐出真知,為攻克流行性出血熱,他先跟著查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治療方案,逐漸積累了感性認識。之後,他身先士卒,帶領研究團隊深入疫區,到疾病流行最為猖獗的地區,建立了臨床研究基地。當地的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醫護人員隨時有被感染的危險,但周仲瑛和他[FS:PAGE]的戰友們不懼困難和危險,在防護設施極為有限的情況下,設門診、管病床,在臨床第一線救治患者。

在掌握第一手臨床資料之後,他總結出了流行性出血熱的發病機理,提出區別各病期特點,分別採用清氣涼營、開閉固脫、瀉下通瘀、涼血化瘀、滋陰生津和補腎固攝等治法,使上千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獲得了新生。統計表明,周仲瑛帶領的團隊治療了1127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病死率是1.11%,遠遠低於其他療法。

幾十年來,周仲瑛雖然身兼教學、行政和科研等多項職務,但卻始終沒有離開臨床的第一線。而其顯著的臨床效果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病人。現在,周仲瑛每週上6次門診,每次都要診治40多號患者。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政界要人、學術名流,他都一視同仁,按號排隊。


學 術

與時俱進  業貴專精

繼承創新  發展理論

周仲瑛中醫理論功底深厚,善於綜合應用各家學說之長,從實踐運用中提出新的論點和治法。

在研究流行性出血熱時,周仲瑛綜合溫病、傷寒等各家學說,提出「熱毒、瘀毒、水毒」的「三毒」理論,並針對出血熱各個病期的病理特點,提出「病理中心在氣營,重點為營血」的新論點,按此治療,療效得到顯著的提高。

在對厥脫證(即休克)的研究中,周仲瑛提出「氣滯絡瘀、內閉外脫」為其基本病理特點,首創氣血同治,行氣活血與扶正固脫合法,並創製辨證系列注射劑,治療136例,病死率為4.41%。

在對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研究中,周仲瑛認為「瘀熱水結、陰津耗傷」是其病機、病證特點,確立瀉下通瘀、滋陰生津治法,研製成瀉下通瘀合劑,治療202例,顯效率88.6%,總有效率96%,明顯高於西藥對照組的42.9%和78%。

周仲瑛對病理因素的復合致病現象有深入研究,其中歷時最久、範圍最廣、成果最著者,當屬「瘀熱」。

早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周仲瑛就曾對瘀血學說及活血化瘀治則進行了系統研究。在長期臨[FS:CONTENT_END]

隨機文章: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