蔊菜

【出處】《綱目》

【拼音名】Hǎn Cai

【別名】辣米菜(《綱目》),野油菜(《分類草藥性》),塘葛菜(《嶺南採藥錄》),干油菜(《民間常用草藥彙編》),石豇豆(《貴陽民間藥草》),雞肉菜、田葛菜(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江剪刀草、野雪裡蕻、野芥草、野菜花(《上海常用中草藥》),山芥菜、獨根菜、山蘿蔔、金絲莢(《福建中草藥》)。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蔊菜的全草或花。5~7月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40厘米,直立或臥伏地面。莖下部的葉長橢圓形,或作羽狀分裂,上部的葉較少分裂或不分裂,邊緣有不整齊的鋸齒。花小,排列成總狀花序,花梗長約0.5厘米;萼片4,開展,基部等寬,背部先端略帶褐色;花瓣4,黃色,倒卵形,基部狹窄;雄蕊6枚,4強;心皮2,花柱1,柱頭不分裂。長角果線形,長約2.5厘米,隔膜薄而透明,具短柄,無小苞片,有種子2列。種子小,極多,卵狀,褐色。花期5~9月,邊開花,邊結果。

【生境分佈】野生於荒地、路旁及田園中。南北各地均有分佈。

【化學成份】全草均含蔊菜素。

【藥理作用】

1止咳,祛痰作用

小鼠口服蔊菜素60毫克/公斤沒有止咳作用(二氧化硫引咳法)。家兔口服有祛痰作用(酚紅法)。

2抗菌作用

用平板雙倍稀釋法最終濃度為每毫升5毫克時,對4株肺炎球菌及4株流感桿菌均有抑製作用。

【毒性】家兔每天灌胃60毫克/公斤,共10天,心電圖及外觀檢查均未見毒性反應。

【性味】

辛,涼。

1《本草拾遺》:味辛,溫,無毒。

2《貴陽民間藥草》:辛,涼,無毒。

3《四川中藥志》:性涼。味苦辛,無毒。

4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涼。

【功能主治】

清熱,利尿,活血,通經。治感冒,熱咳,咽痛,麻疹不易透發,風濕關節炎,黃疸,水腫,疔腫,經閉,跌打損傷。

1《本草拾遺》:去冷氣,腹內久寒,飲食不消,令人能食。

2《綱目》:利胸膈,豁冷痰,心腹痛。

3《分類草藥性》:治刀砍斧傷,爛瘡,生肌,嚼塗。

4《嶺南採藥錄》:和生魚煎湯服之,能去骨中之熱。

5《貴州民間方藥集》:解熱利尿。治腹水,淋疾;外用治湯火傷。

6《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外用治療毒;內服通氣血。治婦女乳病,並治咳嗽,黃疸。

7《貴陽民間藥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外用治漆瘡,疔瘡,癰腫。

8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利水,涼血解毒。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失音;肺熱咳嗽,咳血;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水腫。

9《福建中草藥》:疏風透表,理氣和胃。

【用法用量】內服:煎楊,0.5~1兩(鮮者1~2兩)。外用:搗敷。

【注意】《上海常用中草藥》:本品不能與黃荊葉同用,同用則使人肢體麻木。

【附方】

1治風寒感冒:蔊菜一至二兩,蔥白三至五錢。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2治熱咳:野油菜一兩五錢。煎水服。(《貴陽民間藥草》)

3治頭目眩暈:野油菜(嫩的)切碎調雞蛋,用油炒食。(《貴陽民間藥草》)

4治胃脘痛:干蔊菜一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5治關節風濕痛:鮮蔊菜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6治干血癆:每天用蔊菜一兩,酌加紅糖。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7治麻疹不透:鮮蔊菜全草,一至二歲每次一兩,二歲以上每次二兩。搗汁,調食鹽少許,開水沖服。

8治鼻竇炎:鮮蔊菜適量。和雄黃少許搗爛,塞鼻腔內。

9治蛇頭疔:鮮蔊菜和三黃末(中成藥)搗爛外敷,或調鴨蛋清外敷。(7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藥》)

十治療瘡,癰腫:野油菜,搗爛敷患處。

⑾治漆瘡:鮮野油菜,搗汁外搽。

⑿治蛇傷:野油菜一兩五錢,小火草一兩。煎水服;外用偷油婆(蟑螂)、小火草、雄黃、野油菜搗爛敷患處。(十方以下出《貴陽民間藥草》)

⒀治跌打腫痛:鮮蔊菜二至四兩。熱酒沖服,渣外敷。(《福建中草藥》)

【臨床應用】治療慢性氣管炎:用從蔊菜中提取的有效成分蔊菜素內服,每日200~300毫克,10天治療100例,20天治療98例。前者有效率為80%,臨床控制率為4%,顯效率為21%;後者有效率為90%,臨床控制率為8%,顯效率為41%。實踐表明本品祛痰作用明顯,其次是止咳、平喘,較蔊菜水煎劑(3兩/日)療效為高,副作用也明顯降低。治程中可有口乾、胃部不適、頭暈等反應,但均輕微短暫,不影響服藥。

【備註】此外,同屬植物印度蔊菜與蔊菜極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植物體較為堅挺,莖下部的葉羽裂較多。常與蔊菜同等使用。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