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子

【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Jie Zǐ

【英文名】India Mustard Seed

【別名】芥菜子、青菜子、黃芥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及油芥菜Brassia juncea (L.)Czern.et Coss.var.gracilis Tsen et Lee.的種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Brassica juncea (L.)Czern.et Coss.[Sinapis juncea L.]2.Brassica juncea(L.)Czern.et Coss.var.gra cilis Tsen et Lee

采收和儲藏:6-7月果實成熟變黃色時,割取全株,曬乾,打下種子,簸去雜質即得。

【原形態】

芥菜 一年生草本,高50-150cm。無毛,有時具刺毛,常帶粉霜。莖有分枝。基生葉葉柄有小裂片;葉片寬卵形至倒卵形,長15-35cm,寬5-17cm,先端圓鈍,不分裂或大頭羽裂,邊緣有缺刻或齒牙;下部葉較小,邊緣有缺刻,有時具圓鈍鋸齒,不抱莖;上部葉窄被針形至條形,具不明顯疏齒或全緣。總狀花序花後延長;花淡黃色;花瓣4,鮮黃色,寬橢圓形或寬楔形,長達1.l-1.4cm,先端平截,全緣,基部具爪;雄蕊6,4長2短,長雄蕊長8mm,短雄蕊長6mm;雌蕊1,子房圓柱形,長約lmm,花柱細,柱頭頭狀。長均果條形,長3-5.5cm,具細喙,長6-12mm;果梗長5-15mm。種子近球形,直徑l-1.8mm,鮮黃色至黃棕色,少數為暗紅棕色,表面具網紋。花期4-5月,果期5-6月。

2.油芥菜 本種特點在於基生葉長圓形或倒卵形,邊緣有重鋸齒和缺刻。

【生境分佈】

1.原產中國,為全國各地栽培的常用蔬菜。

2.原產美洲,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

【栽培】

1.氣候土壤:對氣候,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濕潤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好,瘠薄土地生長不良。

2.種植:種子繁殖:早春播種,條播,播種前用15%食鹽水浸泡20分鐘,撈出再拌草木灰可防菌核病,行距7-8寸,覆土3-4分。定苗時,株距4-5寸。

3.田間管理:生長期間,注意除草松土,但不宜過多施用氮肥,以防枝葉徒長。

【性狀】

性狀鑒別 種子近球形,直徑1-2mm。表面黃色至黃棕色,少數暗紅棕色,具細網紋,種臍點狀。種皮薄而脆,子葉折疊,有油性。氣微,研碎後加水濕潤,則產生辛烈的特異臭氣,味極辛辣。以子粒飽滿、均勻、色鮮黃、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鑒別 種子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大型,薄壁;柵狀細胞1列,細胞近方形或徑向延長,寬約20μm,其內壁和側壁均增厚,外壁菲薄;緊靠柵狀細胞層為色素層。內胚乳為1列長方形細胞,內含糊扮粒,其下為頹廢細胞層。子葉和胚根細胞中含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化學成份】種子含芥子油甙類成分,其中黑芥子甙(sinigrin)占90%,還有葡萄糖芫菁芥素 (gluconapin),4-個羥基-3-蚓哚甲基芥子油甙(4-hydroxy-3-indolylmethyl glucosinolate),葡萄糖芙薹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薹素(neoglucobrassicin),前告伊春(progoitrin)。還含少量芥子酶(myrosin),芥子酸(sinapic acid)以及芥子鹼(sinapine)等。另含脂肪油約30%-37%,油中主為芥酸(eurcic acid)及花生酸(arachidic acid)的甘油酯,並有少量的亞麻酸(linolenic acid)的甘油酯。

【藥理作用】

1.刺激作用:芥子含黑芥子甙,甙本身無刺激作用,但遇水後經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揮發油,主要成分為異硫氰酸烯丙酯,有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應用於皮膚,有溫暖的感覺並使之發紅,甚至引起水泡、膿皰。通常將芥子粉除去脂肪油後做成芥子硬膏使用,用作抗刺激劑(刺激性藥物使用於皮膚局部,其作用不僅限於用藥部位,並牽涉到其他部位,產生治療作用時,稱為抗刺激作用),治療神經痛、風濕痛、胸膜炎及扭傷等。使用前先用微溫的水濕潤,以加強芥子酶的作用(沸水則抑制芥子酶的作用)。應用時間不超過15-30分鐘,皮膚敏感者只能應用5-10分鐘。芥子粉用作調味劑,使唾液分泌及澱粉酶後性增加,使心臟體積和心率減少。小量可刺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有時可緩解頑固性呃逆。內服大量可迅速引起嘔吐,可用於麻醉性藥物中毒之治療。

2.其他:豚鼠飼以芥屬植物可使甲狀腺攝取的作用受抑制且血清中SCN-升高。但並未發現食物中SCN-的含量與攝取的抑制有何關係。也有報告給動物長期餵飼芥屬植物可使其甲狀腺腫大,此可能由於分泌了過多的促甲狀腺激素所致。家兔靜脈注射芥子生理鹽水浸出液,血壓先有輕度上升,後則下降,呼吸增快。內服可作刺激性祛痰藥,並治療腹痛,過量可致胃腸道炎症。

【毒性】芥子油或芥子硬膏用於皮膚,如果時間過久或濃度過高,可引起發泡甚至化膿,此時即使停藥,癒合也較慢,此因芥子油已被吸入皮膚,停藥後仍繼續發揮作用所致。芥子油對粘膜刺激性很強,15%溶液滴入兔眼很快引起明顯的結膜水腫。小量芥子內服作調味劑,大量引起嘔吐,更大量則引起強烈的胃腸道刺激。

【鑒別】理化鑒別 (1)取本品粉末約1g,置硬質試管內,加固體氫氧化鈉1粒,酒精燈上灼熱,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濾過。取濾液lml,加5%鹽酸酸化,即有硫化氫產生,遇新制的醋酸鉛試紙,顯有光澤的棕黑色。(檢查異硫氰甙類)(2)取亞硝基鐵氰化鈉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樣品濾液1-2滴,顯紫紅色。(檢查異硫氰甙類)

【炮製】炒芥子:原藥簸淨雜質,置鍋內炒至深黃色,微有香味,取出,放涼。

【性味】辛;熱;小毒

【歸經】肺;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豁痰利竅;通絡消腫。主治風寒嘔吐;心腹冷痛;咳喘痰多;口噤;耳聾;喉痺;風濕痺痛;肢體麻木,婦人經閉;癰腫;瘰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1.肺虛咳嗽及陰虛火旺者忌服。

2.《本草綱目》:多食昏目動火,洩氣傷精。

3.《得配本草》:陰虛火盛,氣虛久嗽者忌用。

【附方】1.治關節炎方(《單方驗方新醫療法選編》):芥子末,醋調成糊狀,治風寒外侵所致關節疼痛及腫脹等症。2.治嘔吐方(《千金方):芥子末,蜜丸,治胃寒嘔吐及臍下絞痛等症。3.經驗方(《孫天仁集效方》):半夏,芥子,為末,生薑自然汁調搽,治眉毛不生。4.治婦人中風方(《聖惠方》):芥子末,醋煎後塗頷頰下,治婦人中風,口噤,舌本縮。

【各家論述】

1.《名醫別錄》:主射工及注氣發無恆處,丸服之;或搗為末,醉和塗之。

2.陶弘景:歸鼻。去一切邪惡疰氣,喉痺。

3.《日華子本草》:治風毒腫及麻痺,醋研敷之;撲損瘀血,腰痛腎冷,和生薑研微暖塗貼;心痛,酒醋服之。

4.《日用本草》:研末水調塗頂囟,止衄血。

5.《本草綱目》:溫中散寒,豁痰利竅。治胃寒吐食,肺寒咳嗽,風冷氣痛,日噤唇緊。消散癰腫、瘀血。

6.《分類草藥性》:消腫毒,止血痢。

7.《本草綱目》:芥子,其味辛,其氣散,故能利九竅,通經絡,治口噤、耳聾、鼻衄之證,消瘀血、癰腫、痛痺之邪,其性熱而溫中,故又能利氣豁痰,治嗽止吐,主心腹諸痛。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