鱭魚

【出處】《食療本草》

【拼音名】Ji Yu

【別名】鮤、鱴刀(《爾雅》),刀魚(《說文》),望魚(《魏武食制》),鰽魚(《異物誌》),江鱭(《本經逢原》),麻鱭(《本草求原》),子魚(《隨息居飲食譜》),鳳尾魚(《脊椎動物分類學》),毛花魚(《中國經濟動物誌·淡水魚類》)。

【來源】為鯷科動物鱭魚的肉。

【原形態】體長,側扁,後段更甚,背部平直,腹緣稍隆凸。體長約15~30餘厘米。頭小,吻短,頂端略圓鈍,向前突出。口大,下位,口裂傾斜,上頜後端游離,向後延達胸鰭的基部,上下頜、口蓋骨、鋤骨上具有細齒。全體被薄而透明的圓鱗,無側線;體側縱列鱗74~84,橫列鱗11。腹部有稜鱗,腹鰭前方為16~22,腹鰭後方為29~36。背鰭11~13,起點距吻端較近。胸鰭前6根鰭條延長,游離成絲狀,末端可達臀鰭起點,臀鰭Ⅰ,96~115,其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腹鰭和尾鰭都很小,尾鰭下方與臀鰭後端相連。體背和頭部稍帶灰冪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

【生境分佈】成魚多生活於海中,每年春季則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產卵洄游。食物主要為浮游動物及小魚等。分佈長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屬的湖泊中。

【性味】

甘,溫。

1《日用本草》:味甘,辛。

2《綱目》:甘,溫,無毒。

3《本經逢原》:甘,平,小毒。

【功能主治】

1《綱目》:鮓,貼痔瘺。

2《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

3《隨息居飲食譜》:補氣。

【注意】

1《食物本草》:發疥,不可多食。

2《日用本草》:食之無益,助火動痰。

3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濕病瘡疥勿食。

4《本經逢原》:性專降洩,敗疽痔漏人忌食。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