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Jiān Dāo Kǔ Mǎ Cai
【別名】剪刀草、野萵苣菜、大刀苦馬菜
【來源】
藥材基源:為菊科植物滇苦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cris diuaricata Vaniot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滇苦菜 多年生草本,高15-40cm。具直根。莖數條,從基部葉腋長出,每條莖又再從中上部分枝,中下部被有頂端二歧鉤狀硬毛,上部幾無毛或無毛。葉集生基部,長圓形或倒披針形,先端急尖,基部漸狹成具翅的葉柄,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被短硬毛;莖生葉少,狹披針形或條狀披針形,有鋸齒或全緣;上部葉漸縮小,條形,被睫毛及短硬毛;無柄。每枝頂具頭狀花序1-2個;總苞筒狀鍾形,總苞片外層短,條形,內層條狀披針形,背面被短硬毛;小花全為舌狀,黃色,先端具5齒。瘦果近鐮關,紅褐色,長約4mm,具縱溝及橫皺紋;冠毛羽毛狀,白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草地及灌叢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性味】味微苦;性涼
【功能主治】散風熱;解蛇毒。主治風熱感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