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嘉祐本草》
【拼音名】Kǔ Ju
【別名】野苣(《千金·食治》),褊苣(《嘉祐本草》),兔仔菜(《廣州植物誌》)。
【來源】為菊科植物兔仔菜的全草。春、夏季采收。
【原形態】多年生、禿淨草本,高15~30厘米,具一柔弱、平生的根莖,葉大部根生,具柄;線形或線狀矩圓形,長7~10厘米,全緣或間有疏離的鋸齒;莖葉少,無柄,有時略抱莖。頭狀花序小,組成為一疏鬆、柔弱、傘房花序式的圓錐花序;花舌狀,黃色;總苞長約6毫米,約有等長的苞片8枚,最外的數枚極小;雄蕊5,著生花冠管上;子房下位,柱頭2裂。瘦果略扁平,有稜起的脈,稍有極小的突點,喙約與果身等長,冠毛白色。花期春末至秋初。
【生境分佈】生於荒地上。分佈我國南部及東北各地。
【性味】
1《千金·食治》:味苦,平,無毒。
2《嘉祐本草》:味苦,平,一雲寒。
【功能主治】
治黃疸,疔瘡,癰腫。
1《千金·食治》:久服少睡。
2《嘉祐本草》:除面目及舌下黃,強力不睡;折取莖中白汁敷疔腫出根;又取汁滴癰上立潰;碎莖葉敷蛇咬。生食之,調十二經脈,利五藏,霍亂後胃氣逆煩,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
【用法用量】內服:煮熱或搗汁。外用:搗汁塗或研末調敷。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