茖蔥

【出處】出自《唐本草》《綱目》:格蔥,野蔥也,山原、平地皆有之。生沙地者名沙蔥,生水澤者名水蔥。開白花,結子如小蔥頭,世俗不察胡蔥即蒜蔥,誤指此為胡蔥。

【拼音名】Luo Cōnɡ

【英文名】Bulb of Longroot Onion

【別名】格蔥、山蔥、隔蔥、鹿耳蔥、角蔥、天蒜、巖蒜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茖蔥的鱗莖。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lium victorialis L.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洗淨,鮮用。

【原形態】茖蔥,多年生草本。鱗莖柱狀圓錐形,單生或數枚聚生,鱗莖黑褐色,網狀纖維質。葉具長柄;葉片2-3枚,長卵形或長橢圓形乃至寬橢圓形,長8-20cm,寬3-10cm,先端短法或鈍,向葉柄漸狹,全緣,質軟而平滑,稍帶粉白色;葉脈平行。花莖長30-60cm;花小,綠白色乃至淡紫色,簇生於莖頂,成傘形花序排列;花被片6,雄蕊6,花絲比花被片長1.5倍;子房上位,具短柄,3室,每室有1胚珠。蒴果,室背開裂。種子黑色。花、果期6-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野林蔭、草甸。

資源分佈:分佈於東北、華北和陝西、甘肅、安徽、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化學成份】

鱗莖含甲基烯丙基二硫化物(methhyl allyl disulfide),二稀丙基二硫化物(diallyldisulfide)和甲基烯丙基三硫化物(methylallyltrisulfide),皂甙(saponin),1-蔗果三糖(1-kestose),新蔗果三糖(neolestose)。

全草含3,4-二氫-3-乙烯基-1,2-二硫雜苯(3,4-dihydro-3-vinyl-1,2-dithiin),2-乙烯基4-4H-1,3-二硫雜苯(2-vinyl-4H-1,3-dithiin)。

【性味】味辛;性溫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散瘀;止血;解毒。主治跌打損傷;血瘀腫痛;衄血;瘡癰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15-30g。外用:適量,搗敷。

【各家論述】

1.《千金·食治》:除瘴氣惡毒。其子主洩精。

2.《唐本草》:主諸惡蛓、狐尿刺毒,山溪中沙虱、射工等毒。煮汁浸,或搗薄貼。亦兼小蒜、茱萸輩,不獨用也。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