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非,男,1939年2月6日生於甘肅省張家川回族自治縣,中共黨員,回族,住所:甘肅省中醫院,郵政編碼:730050,職稱:中醫針灸副主任醫師,職務:甘肅省中醫院副院長、院務委員會委員、院黨委委員。兼任省針灸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省針刺麻醉分會理事長;省衛生廳第一屆中級職務評委會成員;省中醫、中西醫結合科技委員會針灸組副組長,省第二屆中醫藥技術人員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針灸專業評議組成員,中國針灸學會會員,中國針灸學會文獻研究會學術會議論文評委。
1955年參加工作,1956~1959年於中央民族學院醫預科學習並畢業,1959~1965年於北京中醫學院中醫系本科學習並畢業,1965~1970年於甘肅省中醫學校任教,1970~1988午於甘肅省人民醫院工作,1988年9月受聘來甘肅省中醫院任職。
自幼在當地隨中醫針灸及民族醫學習「挑擦」療法治療常見病,在北京中醫學院學習期間有機會聆聽當代著名醫家秦伯未、任應秋、董建華、劉渡舟、趙紹、祝湛予、印會河、王綿之、劉弼臣、楊甲三等教授的講課和親自帶教指點。在長期的教學和臨床實踐中,擅治內、兒、婦科常見及疑難病症。擅長針灸,獨創手針「對應點」治療各種痛症(見《陝西中醫》1983年針灸增刊)具有取穴少,適應症廣,無副作用、簡便易行,速效高效等特點,療效獨特,用於部分外科手術麻醉獲成功,在蘭州號稱「馬一針」。1984~1986年參加中國第五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在此期間對馬國及僑居該國的亞、非、歐美、南亞及中東地區不同膚色民族的患者應用手針「對應點」治療以痛為主病症955例,獲得與國內相似的療效,總有效率為95.3%(見《中國針灸》1989年第一期)先後撰寫的手針系列論文6篇和「振興針灸的淺見」曾在本省、西北五省(區)及全國性學術會議交流和選人論文彙編;「《甲乙經》命名淺見」刊登在《甘肅醫藥》1983年增刊;集體編著的《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書被1983年紀念皇甫謐逝世1701週年全國性學術會選用;與馬培珍合寫的「耳病從肺論治驗案二則」刊登在《甘肅中醫》1990年l期、「耳源性眩暈病人的保健宜忌」於1990年9月在全國中西醫結合眩暈及嗓音專題學術研討會上交流;「針刺手部喘點治療咳喘病100例小結」刊登在《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90年3期。
1989、1990年曾獲甘肅省中醫院優秀論文二等典的由淺入深式,再學些現代醫技。因撰文「中醫的發展在於提高療效」,強調當代中醫重在繼承中創新(見1982年3月25日《健康報》)。凡抵毀中醫的謬論,必據理力辯。撰文「魯迅與中醫管見」(刊南京《週末》報1984年7月21日),頗得中醫界共鳴。研習內、婦、兒科雜病,注重古方活用,對百餘例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患者,投十棗湯、控涎丹、四消丸等峻劑,奏效滿意,無一失誤。撰「四消丸為主獎及榮譽證書;1990年9月在京參加「中國中醫藥文化博覽會」《百名中醫專家特邀門診》以「醫術精湛、服務優良」獲榮譽證書。獲蘭州市科協1989年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