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家祥,1930年生,男,壯族,廣西武鳴縣人,廣西中醫學院骨傷科主任醫師。1955年畢業於廣西醫學院醫療系本科,1958~1961年於廣州中醫學院第二屆西醫學習中醫研究班結業,1976年於北京中醫研究院舉辦的中西醫結合治療骨關節、非組織損傷新醫正骨療法學習班結業。1955—1984年在廣西醫學院任助教、外科醫師,1965年任外科主治醫師,1982年任骨傷科副主任醫師;1985年任骨傷科主任醫師;1978年以來歷任廣西醫學院中醫教研室副主任、廣西醫學院附院中醫科副主任,1984年調任廣西中醫學院副院長。
1979年以來歷兼任中華中醫學會廣西分會第一屆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第一、二、三屆(81、85、89)理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廣西分會第一、二屆(84、88)副理事長、廣西壯族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86)、中華急診醫學會中西南十省區急救醫學協作中心副主任委員(88)、廣西民族醫藥協會第一、二屆(86、89)副會長、中西醫結合學會南寧市分會副理事長(87)、中西醫結合學會廣西分會骨傷學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87)、區自然辨證法研究會理事(86)、《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88)、《中西醫結合雜誌》特邀通訊員、區醫藥衛生系列中醫、中西醫結合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等職。
編著有:《中醫教材》、《外科診療常規》、《中國骨傷學》、《高等醫藥院校骨傷科學系列教材》、《中醫方法學概論》(90年6月出版)等五種著作(會著)約8萬字。撰寫的主要論文有:「幾種常見腰腿痛的病理機制與手法治療原理的探討」、「腰痛的中醫辨證論治》、《急性腰腿痛的急診救治」、「中醫和中西醫結合的研究方法」、「中西醫結合科研如何發揮中醫特色」、「中醫發展與中醫學方法論的關係」、「醫生的經驗思維在臨床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等30篇論文,約15萬字。
近30年來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骨傷外科專業的醫學教育、醫療、科研工作,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學會工作,為我區中西醫結合的組織發展、學術提高、人才培養和新醫正骨療法經驗的普及推廣等工作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在骨關節及軟組織損傷研究方面有一定的學術選詣。十多年來他在學習馮天有主任軍醫新醫正骨療法經驗的基礎上,以醫療實踐為依據,以中醫結合為方法,對常見的骨關節、軟組織損傷的病因、病理機制、治療方法、提出了一些新的科研思路方法和學術見解:(1)梨狀綜合征的發病機理與該肌中上三分之一部位肌纖維比較豐富和多個牽拉點比較集中形成損傷應力采中點有關;(2)「臀上皮神經點」不能完全概括整個病理過程,而以「臀部神經點」命名比較確切;(3)有較多的梨狀肌綜合病例合併有腰椎間盤突出、腰椎後關節紊亂及臀上皮神經點、其主要原因是:這三種病與梨狀肌綜合症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礎,即脊柱內外平衡失調,脊柱的穩定性和勝任脊柱活動的功能降低,故而易引起腰椎及骶髂關節損傷而繼發梨狀肌綜合征。說明了過去腰椎間盤突出症手術治療後仍有一部分病例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臀腿痛,可能與沒有同時診治梨狀肌綜合症有關;(4)提出對急性腰腿痛的分類方法和預防、救治方法。(5)自擬中草藥浸泡藥液配方治療跟骨骨刺和四肢骨關節損傷取得較好的療效。
他認為堅持繼承與發揚的辯證觀點,按照中醫學傳統方法的特點和應用現代多學科知識、技術手段方法是研究方法的兩大主要方面;儘管中醫學的整體方法和現代實驗科學的分解方法有矛盾、逆向而行、但人類的認識方法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交互使用,螺旋式的上升一個新的高度;可以預見,科學研究方法最終會殊途同歸,中醫現代化和中西醫結合的隧道是可以對向掘通的。他熱心於醫學衛生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自1979~1984年來先後撰寫多篇醫學衛生科普知識的文章。在廣西人民廣播電台廣播,深受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他潛心研究醫學辯證法:圍繞當代醫學發展趨勢、醫學教育、現代思維方法和我國現代化的特點等方面,先後撰寫發表多篇醫學辯證法文,其中《現代人於現代思維方法》及《中醫發展與中醫學方法論的關係》獲廣西區自然辯證研究1986~1987年學術會優秀論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