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四川中藥志》
【拼音名】Liǎo Zǐ Cǎo
【別名】小毛蓼(《種子植物名稱》),小蓼子草、紅蓼子(《四川中藥志》)。
【來源】為蓼科植物細刺毛蓼的全草及根。開花期間采收。
【原形態】一年生直立草本,高30~65厘米。莖平滑無毛。葉互生,披針形,長8~12厘米,先端漸尖,全緣,基部楔形,近乎無柄,上面綠色,疏生細毛,下面淺綠,中脈及側脈上密生細刺尖毛;托葉鞘筒狀,膜質,有脈紋敷條,先端延長成緣毛,與托葉鞘相等或稍長.頂生或腋生總狀花序,長6.5~14厘米,苞片膜質,邊緣有緣毛;每個苞片內有小花1~2朵;花梗通常不伸出苞外;花小,粉紅色或近白色,花被5裂,裂片卵圓形;雄蕊8,花絲線形,花藥橢圓形;子房上位,橢圓形,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呈三角形,長約2毫米,黑褐色而有光澤,包於宿存的花被內。花期9月。
【生境分佈】生於溝邊、路旁潮濕地。分佈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台灣、四川等地。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溫,味淡微辣,無毒。
【功能主治】《四川中藥志》:散寒活血。治麻疹,羊毛疔,跌損後受寒,陰寒及陳寒。
【用法用量】內服:水煎或酒煎,2~5錢。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麻疹不現:蓼子草搗爛或搓爛外滾,或煎水冼。
2治太熱大燒不退:蓼子草外滾胸前或背心,並浸汁內服。
3治瘧疾日久不愈:紅蓼子草一根,煨酒服。
4治羊毛疔:紅蓼根四兩。搗碎煨酒服;如另加野煙頭七個,魚鰍串二兩,馬蹄草七個,煨酒乘極熱時服一杯,更妙。(選方出《重慶草藥》)
【備註】此外,同屬植物酸模葉草(參見假辣蓼條)及蠶繭草(參見蠶繭草條),在四川亦作蓼子草用。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