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別錄》
【拼音名】Mǔ Hāo
【別名】蔚(《詩經》),牡荍(《毛詩傳》),齊頭蒿(《唐本草》),水辣菜(《救荒本草》),布菜、鐵菜子(《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土柴胡(《陸川本草》),猴掌草(《江西民間草藥》),流尿蒿(《四川中藥志》),臭艾、碗頭青、油艾(《閩東本草》),油蒿、油蓬、奶疳藥、花艾草、六月雪、老鴉青、馬蓮蒿、馬根柴、鵝草藥(《浙江民間常用草藥》),腳板蒿(《湖南民間藥物資料》),牛尾蒿、白花蒿、熊掌草(《江蘇藥材志》)。
【來源】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夏、秋間,採取全草,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60~90厘米。葉互生;莖中部以下的葉,基部楔形,先端羽狀3裂,中間裂片較寬,又羽狀3裂;中部以上的葉線形,全緣;葉兩面綠色,無毛。頭狀花序,排列成圓錐花序狀,每一頭狀花序球形,直徑約1.5毫米;總苞球形,苞片3~4層,外層苞片較小,卵形,內層苞片橢圓狀,背面中央部為綠色,邊緣膜質;花托球形,上生兩性花及雌花,花冠均為管狀;雌花位於花托之外圍,花冠中央僅有雌蕊1枚,柱頭2裂;中央為兩性花,花冠先端5裂;雄蕊5枚,花藥合生,圍繞柱頭四周;雌蕊1枚,位於中央,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無毛。花期9~10月。
【生境分佈】生長於山坡路旁或荒地上。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主產於江蘇、四川等地。
【性狀】乾燥的全草,莖圓柱形,直徑1~3毫米,表面黑棕色或棕色;質堅硬,折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殘留的葉片黃綠色至棕黑色,多破碎不全,皺縮捲曲,質脆易脫。花序黃綠色,苞片內可見長橢圓形褐色種子數枚。氣香,味微苦。
【化學成份】全草含揮發油,中有咕巴烯、乙酸金合歡醇酯、石竹烯、三環印須芒烯、β-葎草烯、ε-,δ-及γ-蓽澄茄烯;另外還含α-及β-蒎烯、莰烯、檸檬烯、1,8-桉葉素、蛔蒿酮、α-側柏酮、蛔蒿醇和β-波旁老鸛草烯。
【藥理作用】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紅色毛癬菌的作用(體外)。
【性味】
苦微甘,寒。
1《別錄》:味苦,溫,無毒。
2《綱目》:苦微甘,溫,無毒。
3《醫林纂要》:辛苦,寒。
4《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無毒。
【功能主治】
解表,清熱,殺蟲。治感冒身熱,勞傷咳嗽,潮熱,小兒疳熱,瘧疾,口瘡,疥癬,濕疹。
1《別錄》:充肌膚,益氣,令人暴肥。
2《綱目》:擂汁服,治陰腫。
3《醫林纂要》:治口瘡,除疳,去蟲匿。
4《分類草藥性》:治傷寒結胸,熱症發狂,補五癆七傷,治痔瘡,酒毒,下血。
5《陸川本草》:驅風發散,解表退熱。治感冒身熱頭痛。
6《江西民間草藥》:小兒食積痞塊發熱。
7《四川中藥志》:能清血熱、肝熱,退潮熱。治咳嗽,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搗汁。外用:煎水洗。
【附方】
1治瘧疾寒熱:齊頭蒿根、滴滴金根各一把。擂生酒一鐘,未發前服;以滓敷寸口。(《海上名方》)
2治婦人血崩:牡蒿一兩,母雞一隻,燉熟後去渣,食雞肉與汁。(《閩東本草》)
3治喉蛾:牡蒿鮮全草一至二兩。切碎,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4治疥瘡濕疹:牡蒿煎水洗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備註】
另一種變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藥。與牡蒿主要區別:葉為羽狀深裂,裂片線形,裂片前部微寬或具深裂齒。分佈於四川各地。
本品在上海、江蘇、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參見青蒿條。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