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Mǎ Dāo
【別名】蜌(《爾雅,),單姥(《李當之藥錄》),齊蛤(《吳普本草》),馬蛤(《別錄》),竹蟶(《醫林纂要》)。
【來源】為竹蟶科動物長竹蟶的貝殼。全年均可捕捉。採集後洗淨,去肉,曬乾。
【原形態】貝殼2片,長形,質薄,兩殼相等。殼長5~11厘米,長度約為高度的6~7倍。殼頂位於貝殼的最前端,背腹緣幾乎平行,腹緣中部微凹,殼前端呈截形,後端圓,前端較後端略粗大。外韌帶黃褐色。貝殼表面光滑,被有黃褐色外皮,生長線明顯,後端有時形成褶襞。殼內面白色或淡黃色.鉸合部小,每殼各具1主齒。前閉殼肌痕極細長,後閉殼肌痕前後長略呈半圓形。外套痕明顯,前端向背緣凹入,外套竇半圓形。足發達,細長,呈柱狀。
【生境分佈】生活於淺海泥沙灘。分佈黃海、渤海、南海一帶。
【性味】
鹹,涼。
【功能主治】
散結消痰,通淋。治水癭,氣癭,痰飲,淋病,婦人赤白漏下。
1《本經》:主漏下赤白,寒熱,破石淋。
2《別錄》:除五臟間熱,肌中鼠鼷,止煩滿,補中,去厥痺,利機關。
3《綱目》:消水癭,氣癭,痰飲。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