犛牛角

【出處】《綱目》

【拼音名】Mao Niu Jiǎo

【來源】為牛科動物犛牛的角。

【原形態】

犛牛(《山海經》),又名:旄牛(《山海經》),犣牛(《爾推》),毛犀(《廣志》),貓牛(《漢書》顏師古注),竹牛(《昨夢錄》),毛牛(《水東日記》)。

體形大而粗壯,成年雄獸長達3.6米,肩高可至1.6米,體重500公斤以上。肩部有凸起的隆肉。耳小。四肢短而粗。雄性角大,角基略扁,二角距離很大,角先直升,再向外,復向上彎曲,角尖又有向後彎的趨勢。被毛暗褐色,頭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體側、頸、腹、胸、尾部均具長毛。吻部、鼻部稍呈白色。年老時,頭部的毛色較灰,背部帶棕紅色。尾下垂至踵部。家養的犛牛體形較小,毛色或有變化。繁殖期在秋季,懷孕期8~9月。

【生境分佈】野生者棲息於高山峻嶺。能耐寒冷而畏熱。常數十成群。分佈青、藏高原。

【性味】《綱目》:酸鹹,涼,無毒。

【功能主治】《綱目》:治驚癇,熱毒,諸血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