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湖南藥物誌》
【拼音名】Niǔ Jīn Cǎo
【別名】老鴉酸
【來源】為酢漿草科植物緊密酢漿草的全草。春末夏初采收,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地下根莖細長,疏被鱗片。莖直立,或傾斜向上,被柔毛,折斷時有酸汁。葉膜質,互生,葉柄長,纖細,掌狀復葉;小葉3枚,倒心臟形,先端圓鈍,有明顯凹頭,基部闊楔形,全緣,下面有毛茸或無毛,無小葉柄,葉片晝開夜合。春夏,枝梢、葉腋抽花梗,梗端生花1~4朵,稍呈聚傘狀;花萼5裂;花瓣5枚,黃色,橢圓形;雄蕊10枚,花絲基部連合;子房由5心度構成,5室,花柱5枚,柱頭頭狀。蒴果,近圓柱形,成熟時果瓣開裂,反捲,宿存於軸上,果梗亦向下反捲,與果實成銳角,開裂時有彈力。種子細小,卵形稍扁,褐色。
【生境分佈】野生於山坡、荒野草叢中。
【性味】苦,寒,有小毒。
【功能主治】殺蟲,止痛,散熱,消腫,祛瘀。煎服治絲蟲病(流火)初期,淋病,跌打損傷;搗敷治腫毒,湯火傷,疥癬。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