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經》
【拼音名】Penɡ Lěi
【別名】陵櫐、陰櫐(《別錄》),割田藨(《綱目,),寒藨(《醫林纂要》)。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灰白毛莓的果實。秋季果熟時采收。
【性味】
甘酸,溫。
1《本經》:酸,平。
2《別錄》:鹹,無毒。
3《食性本草》:甘酸,微熱。
【功能主治】
補肝腎,縮小便。治多尿,頭目眩暈。
1《本經》:主安五臟,益精氣,長陰令堅,強志倍力,有子。
2《別錄》:療暴中風,身熱大驚。
3《唐本草》:,耐寒濕,好顏色。
4《日用本草》:縮小便,黑白髮。
5《醫林纂要》:補肺,去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
【附方】
1治陰火動眩暈者:蓬櫐(炒)、人參、白朮、當歸、黃耆各二錢,懷熟地二兩。水煎,頻頻服之。(《方脈正宗》)
2治虛極欲倒,如坐舟車,是真陽不足,上氣喘急,氣短自汗而眩暈,手足冷,脈沉細:蓬櫐(炒)、人參、大附子(童便制)各三錢,肉桂二錢,甘草一錢。煎服。(《方脈正宗》)
【各家論述】《本草匯言》:蓬櫐,養五臟,益精氣之藥也。此藥雖養五臟,充足在肝,但肝主發生,又主疏洩,倘服食過多,性味有偏,發生急而疏洩多,未免有反激之患,而肝木自戕其體矣,慎之慎之。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