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出處】《本經》

【拼音名】Qīnɡ Hāo

【別名】蒿(《詩經》),荍(《毛詩傳》),草蒿、方漬(《本經》),三庚草(《履巉巖本草》),野蘭蒿(《現代實用中藥》),黑蒿(《山東中藥》),白染艮(《閩東本草》)。

【來源】為菊科植物青蒿或黃花蒿的全草。夏季開花前,選莖葉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陰乾。

【原形態】

青蒿,又名:香蒿(《說文》)。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體平滑無毛。莖圓柱形,幼時青綠色,表面有細縱槽,下部稍木質化,上部葉腋間有分枝。葉互生;2回羽狀全裂,第1回裂片橢圓形,第2回裂片線形,全緣,或每邊1~3羽狀淺裂,先端尖,質柔,兩面平滑無毛,青綠色。頭狀花序排列成總狀圓錐花序,每一頭狀花序側生,稍下垂,直徑約6毫米;總苞半球形,苞片3~4層,外層的苞片狹長,內層的卵圓形,邊緣膜質;花托外圍著生管狀雌花,內僅雌蕊1枚,柱頭2裂;內部多為兩性花,綠黃色,花冠管狀,雄蕊5枚,花絲細短,雌蕊1枚,花柱絲狀,柱頭2裂,呈叉狀。瘦果矩圓形至橢圓形,微小,褐色。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長於河岸、砂地及海邊。分佈遼寧、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浙江、福建、廣東等地。

2黃花蒿,詳黃花蒿條。

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實(青蒿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

【性狀】

青蒿的乾燥全草,長約60~90厘米。莖圓柱形,表面黃綠色或綠褐色,有縱向的溝紋及稜線,全體無毛,質輕,易折斷,斷面呈纖維狀,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鬆的髓。葉片部分脫落,殘存的葉皺縮捲曲,綠褐色,質脆易碎。氣香,味微苦。以質嫩、色綠、氣清香者為佳。

2黃花蒿的乾燥全草詳黃花蒿條。

【化學成份】青蒿含有苦味質、揮發油和青蒿鹼、維生素A。

【藥理作用】青蒿水浸劑(1:3)在試管內對某些皮膚真菌有些抑製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試管內對鉤端螺旋體的抗菌濃度為7.8毫克/毫升,效力與連翹、黃柏、蚤休相似,而弱於黃連、荔枝草、黃芩與金銀花。

【炮製】青蒿:揀去雜質,除去殘根,水淋使潤,切段,曬乾。鱉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內,淋入用溫水少許稀釋的鱉血,拌勻,稍悶,待鱉血吸收後,入鍋內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鱉200個取血)

【性味】

苦微辛,寒。

1《本經》:味苦,寒。

2《本草正》:味苦微辛,性寒。

3《本草求寡》:味甘微辛,氣寒,無毒。

【歸經】

入肝、膽經。

1《滇南本草》:入脾、胃。

2《綱目》:少陽、厥陰血分。

3《本草新編》:入胄、肝、心、腎四經。

【功能主治】

清熱,解暑,除蒸。治溫病,暑熱,骨蒸勞熱,瘧疾,痢疾,黃疸,疥瘡,瘙癢。

1《本經》:主疥瘙痂癢,惡瘡,殺虱,留熱在骨節間,明目。

2《唐本草》:生按敷金瘡,大止血,生肉,止疼痛。

3《食療本草》:益氣,長髮,補中,明目,煞風毒。治骨蒸。燒灰淋汁,和石灰煎,治惡瘡瘢靨。

4《本草拾遺》:主婦人血氣,腹內滿,及冷熱久痢。秋冬用子,春夏用苗,並搗絞汁朋。亦暴干為末,小便沖服。如覺冷,用酒煮。

5《日華子本草》:長毛髮,發黑不老,兼去蒜發,心痛熱黃,生搗汁服並敷之。瀉痢,飯飲調末五錢匕。

6《滇南本草》:去濕熱,消痰。治痰火嘈雜眩暈。利小便,涼血,止大腸風熱下血,退五種勞熱,發燒怕冷。

7《綱目》:治瘧疾寒熱。

8《本草新編》:退暑熱。

9《生草藥性備要》:治小兒食積,洗疥癩。

十《醫林纂要》:清血中濕熱,治黃疸及鬱火不舒之證。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外用:搗敷或研末調敷。

【注意】

1《本草經疏》:產後血虛,內寒作瀉,及飲食停滯洩瀉者,勿用。凡產後脾胃薄弱,忌與當歸、地黃同用。

2《本草通玄》:胃虛者,不敢投也。

【附方】

1治溫病夜熱早涼,熱退無汗,熱自陰來者:青蒿二錢,鱉甲五錢,細生地四錢,知母二錢,丹皮三錢。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2治少陽三焦濕遏熱郁,氣機不暢,胸痞作嘔,寒熱如瘧者:青蒿腦錢半至二錢,淡竹茹三錢,仙半夏錢半,赤茯苓三錢,青子芩錢半至三錢,生枳殼錢半,陳廣皮錢半,碧玉散(包)三錢。水煎服。(《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

3治骨蒸勞,體瘦、發渴、寒熱:青蒿一斤(取葉曝干,搗羅為末),桃仁一斤(酒浸,去皮尖,麩炒令黃.研爛),甘草半(五)兩(生搗羅為末)。另以童子小便三斗,於瓷甕中盛,於糠火上煎令如稀餳,卻傾於銅器中,下諸藥,又於糠火上煎,以柳木篦攪之,看稀稠得所,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以粗疏布袋盛。每日空心溫童子小便下三十丸,日晚再服。(《聖惠方》青蒿圓)

4治勞瘦:青蒿(細銼)嫩者一升,以水三升,童子小便五升,同煎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溫酒下,不以時。(《雞峰普濟方》青蒿煎)

5治虛勞,盜汗、煩熱、口乾:青蒿一斤,取汁熬膏,入人參末、麥冬末各一兩,熬至可丸,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後米飲下二十丸。(《聖濟總錄》青蒿丸)

6治瘧疾寒熱: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補缺肘後方》)

7治虛勞久瘧:青蒿搗汁,煎過,如常釀酒飲。(《綱目》青蒿酒)

8治溫瘧痰甚,但熱不寒:青蒿二兩(童子小便浸焙),黃丹半兩。為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仁存堂經驗方》)

9治少陽瘧疾,暮熱早涼,汗解渴飲,脈左弦,偏於熱重者:青蒿三錢,知母二錢,桑葉二錢,鱉甲五錢,丹皮二錢,花粉二錢。水五杯,煮取二杯。瘧來前,分二次溫服。(《溫病條辨》青蒿鱉甲湯)

十治赤白痢下:青蒿、艾葉等分。同豆豉搗作餅,日干。每用一餅,以水一盞半煎服。(《聖濟總錄》蒿豉丹)

⑾治暑毒熱痢:青蒿葉一兩,甘草一錢。水煎服。(《聖濟總錄》)

⑿治闌尾炎、胃痛:青蒿、畢撥等量。先將青蒿焙黃,共搗成細末。早、午、晚飯前白開水沖服,每次二克。(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

⒀治酒痔便血:青蒿(用葉不用莖,用莖不用葉)為末,糞前(便血用)冷水、糞後(便血用)水酒調服。(《永類鈐方》)

⒁治鼻中衄血:青蒿搗汁服之,並塞鼻中。(《衛生易簡方》)

⒂治聤耳膿血出不止:青蒿搗末,綿裹納耳中。(《聖惠方》)

⒃治牙齒腫痛:青蒿一握,煎水漱之。(《濟急仙方》)

⒄治蜂螯人:青蒿搗敷之。(《補缺肘後方》)

⒅治金瘡撲損:一青蒿搗封之。二青蒿、麻葉、石灰等分。搗和曬乾,臨時為末搽之。(《肘後方》)

【各家論述】

1《本草新編》:青蒿,專解骨蒸勞熱,尤能洩暑熱之火,洩火熱而不耗氣血,用之以佐氣血之藥,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無不宜也。但必須多用,因其體既輕,而性兼補陰,少用轉不得力。又青蒿之退陰火,退骨中之火也,然不獨退骨中之火,即肌膚之火,未嘗不共瀉之也,故陰虛而又感邪者,最宜用耳。又青蒿最宜沙參、地骨皮共用,則瀉陰火更捷,青蒿能引骨中之火,行於肌表,而沙參、地骨皮只能涼骨中之火,而不能外洩也。

2《本經逢原》:青蒿亦有兩種,一種發於早春,葉青如綿茵陳,專瀉丙丁之火,能利水道,與綿茵陳之性不甚相遠;一種盛於夏秋,微黃似地膚子,為少陽、厥陰血分之藥,莖紫者為良。

3《重慶堂隨筆》:青蒿,專解濕熱,而氣芳香,故為濕溫疫癘要藥。又清肝、膽血分之伏熱,故為女子淋帶、小兒痙痢疳匿神劑,《本草》未言,特為發之。

【備註】

此外,部分地區習慣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幾種:

1茵陳蒿及濱蒿的老枝,前者使用於河北、山東、江蘇、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等地;後者使用於東北地區。參見茵陳蒿條.

2牡蒿的全草,在江蘇、上海、四川等地使用。參見牡蒿條。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