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本草拾遺》
【拼音名】Qiū Mu Pi
【別名】楸白皮(《千金方》)。
【來源】為紫葳科植物楸的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
【原形態】
楸(《本草拾遺》),又名:金絲楸、梓桐。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樹幹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生葉片三角狀廣卵形以至廣卵狀橢圓形,長6~16厘米,寬6~12厘米,先端長尖,基部截形以至闊楔形,全緣,有時近基部有5~6對尖齒,兩面無毛;葉柄長2~8厘米,有時具柔毛。總狀花序,呈傘房狀,有花3~12朵;萼片先端有尖裂;花冠白色,鍾狀,2唇形,長約4厘米,上唇具2枚較小裂片,下唇具3枚較大裂片,內有紫斑點;雄蕊4,2強;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細長,長25~50厘米,寬約5毫米。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厘米,寬約2毫米,兩端簇生一列長白柔毛。花期4月。果期7~8月。
【生境分佈】生於肥沃的山地。分佈河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浙江、雲南、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花含揮發油。
【性味】《本草拾遺》:苦,小寒,無毒。
【功能主治】
治癰腫瘡瘍,痔瘺,吐逆,咳嗽。
1《本草拾遺》:主吐逆,殺三蟲及皮膚蟲;煎膏粘敷惡瘡疽瘺,癰腫,疳,野雞病;除膿血,生肌膚,長筋骨。
2《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3錢。外用:搗敷或熬膏塗。
【附方】
1治口吻瘡:楸白皮及濕貼之三、四度。(《千金方》)
2治白癜風:楸木白皮五斤。細銼,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卻於慢火上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於所患處,日二、三上。(《聖惠方》)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