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山白薊、白山薊、白背火稈、火草疙瘩
【來源】菊科鰭薊Olgaea leucophylla Iljin,以地上部分及根入藥。
【生境分佈】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涼血,止血。主治外傷,出血,吐血,鼻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外用治瘡毒癰腫。
【用法用量】5錢,配方用。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你可能也喜歡:

【別名】山白薊、白山薊、白背火稈、火草疙瘩
【來源】菊科鰭薊Olgaea leucophylla Iljin,以地上部分及根入藥。
【生境分佈】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涼血,止血。主治外傷,出血,吐血,鼻出血,子宮功能性出血;外用治瘡毒癰腫。
【用法用量】5錢,配方用。外用鮮葉搗爛外敷。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