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須

【出處】《綱目拾遺》

【拼音名】Ronɡ Xū

【別名】半天吊(《生草藥性備要》),吊風根、榕樹須(《嶺南採藥錄》),榕樹吊須(《廣東中藥》)。

【來源】為桑科植物榕樹的氣根。全年可采。割下氣根,紮成小把,曬乾。

【原形態】

榕樹(《南方草木狀》),又名:倒生樹(《粵志》),倒生木、不死樹(《綱目拾遺》),細葉榕(《嶺南採藥錄》),正榕、官榕木,小葉榕。

常綠大喬木,高20~25米,胸徑達2米以上,干多分枝擴散;樹冠擴大成傘狀;樹皮不剝落,具白乳汁;由干抽出氣根,可垂及地,挺直如柱。葉互生,革質,闊倒卵形或倒卵狀長圓形,長4~10厘米,寬2~5.5厘米,基部楔形或圓形,先端鈍、短漸尖,全緣,兩面均無毛,側脈5~6對,表面不明顯;葉柄長7~15毫米.隱頭花序單生或雙生於葉腋內,倒卵球形,直徑約5~10毫米,初乳白色,熟時黃色或淡紅色,基部苞片3,闊卵形,鈍;雄花花被3~4,雄蕊1;雌花花被片3,柱頭長;癭花似雌花。花期5~6月。果期9~10月。

本植物的樹皮(榕樹皮)、葉(榕樹葉)、樹脂(榕樹膠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生境分佈】生於村邊坡地、河邊,有時塔頂及峭壁亦有生長。分佈廣西、廣東、福建、台灣、雲南、浙江、貴州等地。產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性狀】乾燥氣根呈木質細條狀,長1米左右,基部較粗,逕4~8毫米,末端漸細,往往分枝,有時簇生6~7條支根。表面紅褐色,外皮多縱裂,有時剝落,皮孔灰白色,呈圓點狀或橢圓狀。質脆,皮部不易折斷,斷面木部棕色。以條細、紅褐色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酚類、氨基酸、有基酸、糖類。

【性味】

苦澀,平。

1《南寧市藥物誌》:澀,平。

2《廣西中藥志》:味苦澀,性溫,無毒。

【功能主治】

祛風清熱,活血解毒。治流感,百日咳,麻疹不透,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痧氣腹痛,風濕骨痛,鼻衄,血淋,跌打損傷。

1《生草藥性備要》:浸酒飲,治傷散瘀。

2《嶺南雜記》:製藥可以固齒。

3《嶺南採藥錄》:煎水熏洗痔瘡;浸酒治跌打,能散瘀;煎作茶飲,可驗麻風真假,真者覺其味甘。

4《陸川本草》:接骨,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斷筋折骨。

5《廣西中藥志》:祛風濕,活血,止痛,清熱,解毒,利尿。治風濕骨痛。

6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清熱解表,發汗透疹。治流感,感冒,扁桃體炎,眼結膜炎,瘧疾,百日咳,麻疹不透。

7《梧州草藥及常見病多發病處方選》:解熱去痧,消炎止咳。治斑痧大熱,傷寒夾色,鼻衄。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外用:搗碎酒炒敷或煎水洗。

【附方】

1治關節風濕痛以及腳筋緊張,屈伸不利:榕樹倒拋根合童便煎洗患處。(《泉州本草》)

2治關節風濕痛:格樹氣根二至四兩。酒水煎服。或用氣根煎湯洗患處。(《福建中草藥》)

3治跌打損傷:榕樹氣根二兩。或加樟樹二重皮三至五錢。水煎沖酒服。(《福建中草藥》)

4治血淋:榕樹倒拋根鮮者一兩半(干者八錢)。合冰糖燉服,每日一次,續服四、五次。(《泉州本草》)

5治小便不通:榕樹吊須一把,沙糖、米酒各適量。水煎服。(《嶺南草藥志》)

6治疝氣,子宮脫垂:榕樹幹氣根一兩,瘦豬肉適量。水燉服。(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7固齒,止牙痛:榕根須,摘斷,入竹管內,將鹽塞滿,以泥封固;火鍛存性為末,擦牙,搖動者亦堅。竹管不用。(《綱目拾遺》)

8治牙痛,能消腫止痛殺蟲:榕須、皂角。煎水含之:冷則吐,吐則再含。(《嶺南採藥錄》)

9治喉蛾:榕樹須六兩。黑醋一湯碗,煎好,候溫含漱。(《嶺南草藥志》)

十治濕疹,陰癢:榕樹氣根適量。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⑾治神經性皮炎:鮮榕樹須,搗爛外敷。(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

【摘錄】《*辭典》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