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莽草

【出處】出自《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Shi Mǎnɡ Cǎo

【別名】省訂草、紅巖花葉、雷公須、火眼丹、水繡球、草石椒、滿地紅、四季紅、火溜草、紅花地丁、繡球草、驚風草、小紅草、小銅草、太陽草、石辣蓼、太陽花、省丁草、銅礦草、青影子、小紅蓼、小紅籐、骨蟲草、沙灘子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

采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長15-25cm。枝由根狀莖叢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紅色,節上有柔毛或近於無毛。單葉互生;葉柄短或近無柄,柄基耳狀抱莖;托葉膜質,鞘狀,被長柔毛;葉片卵形或橢圓形,長1.5-3cm,寬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緣,有緣毛,邊緣葉脈常帶紅色。花序頭狀,單生或2個著生於枝的頂端,花序梗具腺毛;花小,淡紅色,花被5深裂,裂片橢圓形,先端略鈍;雄蕊8個,基部有黃綠色腺體;於房上位,花柱上部3深裂,柱頭球形。瘦果卵形,有3稜,包干宿存花被內;黑色,光澤。花期6-9月,果期9-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溝邊、田邊陰濕處及岩石縫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及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莖圓柱形,紅褐色,節處略膨大並有柔毛,斷面中空。葉互生,多皺縮,展平後呈橢圓形,長1.5-3cm,寬l-2cm,克瑞鈍尖,基部楔形,全緣,具紅色緣毛,上面綠色,常有人字形紅暈,下面綠色帶紫紅色,兩面均被褐色疏柔毛;葉柄短或近無柄;托葉銷筒狀,膜質,基都有草質耳狀片。花序頭狀,頂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稜,黑色。

氣微,味微苦、澀。

【化學成份】頭花蓼全草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 acid),24-羥基二十四烷-3-酮(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羥基二十九烷-3-酮(29-hydroxynonacosanone-3),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沒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苦;辛;性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活血止痛。主治痢疾;腎盂腎炎;膀胱炎;尿路結石;風濕痛;跌打損傷;痄腮;瘡瘍;濕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搗敷,煎水洗,或熬膏塗。

【注意】《廣西中藥志》:孕婦及實熱者忌用。

【各家論述】

1.《廣西中藥志》:祛風濕,散瘀止痛。治風濕,跌打。

2.《廣西中草藥》:解毒消炎。治痢疾,皮膚潰瘍,無名腫毒。

3.《雲南中草藥》:清熱利尿,通淋。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發表評論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圖片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