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本草綱目》 碎骨言其下胎也。
【拼音名】Sui Gǔ Zi
【英文名】Rhizome of Common Lophantherum
【別名】竹葉麥冬、野麥冬、山冬、土麥冬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的根莖及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 2.Lophatherum sinense Rendle.
采收和儲藏:夏、秋采收,曬乾。
【原形態】1.淡竹葉 多年生草本,高40-90cm。根狀莖粗短,堅硬。鬚根稀疏,其近頂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紡錘狀的塊根。稈纖弱,多少木質化。葉互生,廣被外形,長5-20cm,寬1.5-3cm,先端漸尖或短尖,全緣,基部近圓形或換形而漸狹縮成柄狀或無柄,平行脈多條,並有明顯橫脈,呈小長方格狀,兩面光滑或有小刺毛;葉鞘邊線光滑或具纖毛;葉舌短小,質硬,長0.5-1mm,有緣毛。圓錐花序頂生,長10-30cm,分枝較少,疏散,斜升或展開;小穗線狀技針形,長7-12mm(連同短芒),寬1.5-2.5mm,具粗壯小穗柄,長約1mm;穎長圓形,具五脈,先端鈍,邊緣薄膜質,第1穎短於第2穎;外稻較穎為長,被針形,長6-7mm,寬約3mm,先端具短尖頭,具5-7脈,內釋較外停為短,膜質透明。穎果紡錘形,深褐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2.中華淡竹葉 本種外觀形態與淡竹葉相似。不同之點在於中華淡竹葉葉片寬達4cm。圓錐花序分枝較短,長3-8cm;小穗廣披針形,長7-9cm,寬2.5-3mm;穎寬卵形,具5-7脈;第1外稃長約6mm,寬約5mm,具7脈,先端有長不及1mm的短芒。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1.淡竹葉野生於山坡林下或溝邊陰濕處。 2.中華淡竹葉生長於山坡、溪邊。
資源分佈:1.淡竹葉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和西南等地。 2.中華淡竹葉分佈於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等地。
【性狀】
1.乾燥根莖及塊根。根莖圓柱形,節節相連,上端錢留部分莖葉,表面粗糙,棕灰或棕黑色,四周簇生多數塊根。
2.完整的塊根呈紡錘形,長1-3cm,直徑2-5mm,表面黃白色至士黃色,肉質,有不規則的皺縮,折斷面淡黃白色。
【化學成份】根莖含蘆竹素(arundoin)和印白茅素(cylin-drin)。
【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主治發熱;口渴;心煩;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
【附方】1治腎炎: 渭竹葉根、地蔥各五錢。水煎服,每日一劑。 (《江西草藥》)2治發熱心煩口渴: 淡竹葉根或葉三至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各家論述】
1.《綱目》:能墮胎催生。
2.《江西草藥》:清熱除煩,利小便。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