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廣西中藥志》
【拼音名】Shuānɡ Fēi Hu Die
【別名】蝴蝶草、鷂子草(《南寧市藥物誌》),蝴蝶風(《廣西中藥志》)。
【來源】為豆科植物蝙蝠草的全草。夏、秋季采,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直立草本。莖纖細,高50~90厘米,上部有細絨毛。葉互生,通常為3小葉,有時僅1小葉;小葉半月形、菱形或蝶形,長1~1.5厘米,寬6~10厘米,先端闊凹狀,墓部寬楔形,側脈3~4條,中肋在頂端延伸成小刺尖;兩側小葉較小,斜倒三角形,先端截形,有小刺尖。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長9~18厘米,有時組成圓錐花序;花梗有短柔毛,較萼短;萼闊鍾狀,花後膨大,萼齒5枚,卵狀披針形;花冠蝶形,不伸出萼外,旗瓣寬闊,龍骨瓣鈍;雄蕊10,2體;雌蕊1,子房細圓柱形,花柱絲狀,柱頭頭狀。莢果4~5節,折疊藏於宿存的萼筒內,每節有種子1顆。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生境分佈】生於山坡草地或灌木叢中。分佈廣西、廣東等地。
【性味】
1《南寧市藥物誌》:甘微辛,平,無毒。
2《廣西中藥志》:辛,涼。
【功能主治】
1《南寧市藥物誌》:舒筋活絡,調經去瘀。浸酒服能強壯筋骨;煎水服治倒經。葉:外敷治跌打,接骨。
2《廣西中藥志》:活血祛風,散瘀消腫,止痛,解蛇毒。治跌打,風濕骨痛,蛇毒,癰瘡。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浸酒。外用:搗敷。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