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唐本草》
【拼音名】Shān Hu
【來源】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蟲分泌骨胳。用網垂入海底以網采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餘碎塊作藥用。
【原形態】
水生群棲腔腸動物,群體呈樹枝狀。分枝擴展如扇,分歧甚細,其表面生有多數水媳體,稱為珊瑚蟲;蟲體呈半球狀,上有羽狀的觸手8條,觸手中央有口,蟲體能分泌石灰質而形成骨胳,即通常所稱的珊瑚。骨胳的表面紅色、瑩潤,中軸白色。質堅硬,很美觀。
著生於海底的巖礁上。各水媳體常以觸手捕食微生物或生物之殘片。營無性及有性生殖,而以營有性生殖者為多。
【生境分佈】分佈台灣及南部沿海。主產福建、台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性狀】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厘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化學成份】含碳酸鈣等。
【炮製】洗淨晾乾,研成細粉。
【性味】《唐本草》:味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1《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
2《海藥本草》:主消宿血、風癇等疾。
3《日華子本草》:鎮心,止驚,明目。
4《綱目》:點眼,去飛絲。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附方】
1治小兒眼有障翳:珊瑚,細研如粉。每點時,取如黍米大,納在翳上,日再點之。(《聖惠方》珊瑚散)
2去膚翳:珊瑚、貝子、真珠、琥珀、石蟹。為極細末,點入目中。(《本草經疏》)
3治心神昏冒,驚癇卒倒,或怔忡煩亂:大紅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錢(研極細),人參、白朮、當歸、膽星各三錢(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方脈正宗》)
4治心肺鬱熱,吐衄不止:大紅珊瑚,徐徐研極細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調服。(《彭氏家抄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