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始載於《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蕨類植物門》。
【拼音名】Shū Sōnɡ Juǎn Bǎi
【英文名】Rarefaction tamariskoid spikemoss herb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elaginella effusa Alston.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莖直立,高約13cm。枝系狹橢圓形,合軸分枝。葉二型,在枝兩側及中間各2行;側葉斜卵形,長2-3mm,寬1.5-2mm,兩側不等,先端鈍圓,基部為偏斜心形,邊緣近全緣;中葉卵狀披針形,長約2mm,寬約1mm,先端具長芒,基部為圓形,全緣。孢子囊穗1或2個生於小枝頂端,長3-7mm;孢子葉同型,披針形,有龍骨狀突起,先端銳尖,略有齒。孢子囊圓腎形;孢子異型。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和林邊。
資源分佈:分佈於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貴州等地。
【性味】微苦;平
【歸經】心;大腸;膽經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蟹解毒。主治肝炎;痢疾;癰癤。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平。有消炎解毒的功能。用於肝炎、痢疾、癰癤等症。
【摘錄】《中華本草》
你可能也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