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名醫別錄》
【拼音名】Suō Cǎo
【英文名】Herb of Nutgrass Galingale
【別名】莎隨、薃侯、莎、地毛、回頭青、野韭菜、隔夜抽、地溝草、小三稜、米珠子、縮縮草、地貫草、豬鬃草、地糕草、吊馬棕、土香草、豬毛青、三稜草
【來源】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yperus rotundus L.
采收和儲藏:春、夏季采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莎草,多年生草本,高15-95cm。莖直立,三稜形;根狀莖匍匐延長,部分膨大呈紋外向型形,有時數個相連。葉叢生於莖基部,葉鞘閉合包於莖上;葉片線形,長20-60cm,芝2-5mm,先端尖,全緣,具平行脈,主脈於背面隆起。花序復穗狀,3-6個在莖頂排成傘狀,每個花序具3-10個小穗,線形,長1-3cm,寬約1.5mm;穎2列,緊密排列,卵形至長圓形,長約3mm,膜質兩側紫紅色有數脈。基部有葉片狀的總苞2-4片,與花序等長或過之;每穎著生1花,雄蕊3;柱頭3,絲狀。小堅果長圓狀倒卵形,三稜狀。花期5-8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草地、耕地、路旁水邊潮濕處。
資源分佈:分佈於華北、中南、西南及遼寧、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溫暖濕潤氣候和潮濕環境,耐寒。宜選疏鬆的砂培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用種子或分株繁殖。種子繁殖:4月育苗,按行距5-8cm開淺溝條播上覆一層薄細土。苗高10cm左右,即可按行株距20cm×15cm移植入大田,栽後及時澆水。分株繁殖:時春,將植株挖起穴栽,每穴栽2株,行株距20cm×15cm,栽後澆水。
田間管理,移植成活後應松土除草,追肥,雨季排除積水。
【性味】味苦;辛;性涼
【歸經】肝;肺經
【功能主治】行氣開郁;祛風止癢;寬胞利痰。主治胸悶不舒;風疹瘙癢;癰伴隨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煎湯洗浴。
【附方】1治癰疽腫毒:鮮莎草洗淨,搗爛敷患處。(《泉州本草》)2治水腫、小便短少:鮮莎草搗爛,貼湧泉、關元穴。(《泉州本草》)
【各家論述】
1.《履巉巖本草》:治皮膚瘙癢,遍體生風。
2.《綱目》:煎飲散氣鬱,利胸隔,降痰熱。
【摘錄】《中華本草》